二流堂记事(图文增订本)

作者唐瑜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1-19

特色:
中年烦恼少年狂, 南北东西当故乡; 血雨腥风浑细事, 荆天棘地作寻常; 年查岁审都成罪, 戏语闲谈尽上纲; 奇意儿孙戒玩笑, 一生误我“二流堂”。 ——吴祖光 作者唐瑜,所造之屋是当时文艺界人士*喜欢的去处,戏称“二流堂”,其亦被封为“二流堂堂主”,自此,一生荣辱皆与“二流堂”密不可分。 何物“二流堂”?原来在抗战期间,一些从上海等地转移到重庆的文化、戏剧、电影、美术、新闻界倾向进步、要求民主的人士没有住处,临时寄居集会在“一个公认的好人”唐瑜先生家里(一九七九年八月,新华社所发文化部为“二流堂”平反的通知消息中称,这是我党和一些党外人士联系的一个场所)。因为没有门牌,由夏衍在屋前竖了一块木板,上书“依庐”(一说“碧庐”)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经常在这里往来的,有吴祖光、吕恩、丁聪、方菁、张正宇、郁风、黄苗子、张光宇、盛家伦、萨空了、沈求我、戴浩、金山、张瑞芳、高集、高汾等人。这些当时的青年同志,因无固定职业,过着流浪的生活,有人笑说他们是“二流子”,住的地方戏言为“二流堂”(还请郭沫若题写了“堂名”)。不想十几二十年后风云变幻,从肃反到反右到“文革”,“年查岁审都成罪,戏语闲谈尽上纲”(吴祖光语),从此不得安生。凡住过或去过那里的人无一幸免,且株连无数毫不相干的人。 这些在“文革”中先期(或再次)被送上祭台的文化界精英,在这场浩劫中吃尽了苦头。随着粉碎“四人帮”后各类冤假错案的平反,一些“内幕”的逐被“解密”,读者迫切需要了解包括“二流堂”在内的一些冤案和人物被迫害的真相。一九九七年四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唐瑜先生的回忆录《二流堂纪事》。这是关心这一“事件”的读者所企盼的。

谈到“二流堂”,这里需要费点笔墨。“堂主”唐瑜,是一个热心慷慨,豪爽旷达之士,他 本是缅甸华侨,因为反对家庭包办的亲事,逃婚到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上海后,他结 识了潘汉年、夏衍和孙师毅等人,并在潘汉年和夏衍的引导下,主编了诸如《电影新地》、 《小小画报》、《联华画报》等报刊。唐瑜也用“阿朗”的笔名发表文章。抗日爆发后,来 到重庆担了中国艺术剧场经理,帮助出版吴祖光、张骏祥等人的剧本。  唐瑜有个哥哥是缅甸的富商,对他常常予以慨慨资助。他则“呼朋引类”,在临江路附 近租下一块地皮,盖起一间可以住十多个的屋子,让没有栖身之地的文化人都住了进来。  唐瑜将新屋起名为“碧庐”。这个名字取是“壁炉”的谐音。重庆山城,四季多雨,冬天 遇雨,居家人多靠炭火取暖。唐瑜喜欢壁炉,在大客厅里专门砌了一个漂亮的壁炉,这样就 有温暖的情调,大家围坐,实是一种享受。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