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与中国国情的融合(哈佛十六位学人的中国梦)

作者何静莹 等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6-01

特色:
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真正体现了肯尼迪政府学院通过学术和领导力促进公共利益的使命。我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莫大的骄傲,并希望他们的努力能够在中国推动公共政策的探讨。 大卫·爱欧伍 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 本书的作者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来解放他们自己的思想。他们并不奢望为中国的发展提出*终的解决方案,但是他们希望他们在哈佛大学的收获能够*大限度地传递给中国的读者,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国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的目标。 傅高义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教授及前主任 没有容阂的梦,就没有清华、没有中国早期的铁路及民国初年的宪法;没有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以至毛泽东、邓小平的梦,就没有新中国的酝酿与诞生,及现代化运动;没有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之与鲁迅的梦,就没有中国的新文学;没有钱学森、钱伟长及钱三强的梦,就没有中国今天科学的强大。现代中国的新的一代,要做他们有关中国现代化的梦。 叶国华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前特别顾问 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本书的作者背景年龄大不相同,他们所涉及的总是更是大相径庭,但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他们在哈佛这所崇高的学术殿堂,用不同的“望远镜”去寻找中国的远景;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剖析中国社会发展的种种难题。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理性分析的力量,更可以感受到他们深深的历史责任感。 薛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在不断深化的经济改革和全球化的带动下,中国早已走到水深处,故此不能再像过去25年般“摸着石头过河”。把发展阶段提升到“第二个25年改革”,并用“远景导向”的思维方式去看中国将来的发展,可把中国引向更能面对新挑战的方向。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中国青年学人,尝试着拿“望远镜”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中国的远景。透过这本书与大家分享我们的中国梦,希望激发中国内地的青年学人一同寻找中国的远景和发展方向,一同参与和见证“第二个25年改革”的过程。   这本书有关于“虚”一点的理想或思维性的建言,也有“实”一点的政策评论和建议;我们坚持寻找梦想,但又兼顾现实的局限;要现代化和国际化,也要捍卫中国的核心价值;既有国家的视野,也不忘地区(和特区)的情怀;在外交上既要朝夕,亦争春秋。这种二元视角,是“第二个25年改革”对公共管理人才的挑战,也是完成国家历史使命的要诀!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