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振忠 著,李玉祥 摄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5-06-01 |
特色:
一个普通的山村少年,不经意间站在了历史和地理的边缘,以其鲜活的个人生命印证了历史的脉动和人生世态,提供了传统“历史”编年之外的一份民间记录。“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在回眸的一瞬间,人生总令人感慨万千。对少年詹庆良日记的解读,或许缘于我对徽州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但这薄薄一册日记如何从大山深处辗转我的案头,又如何在无心插柳的旅途中得以见到日记的主人,引出戏剧性的一幕,我想,这实在是因缘的巧合。也许,冥冥之中注定那个少年的天籁自鸣,会在这个喧嚣嘈杂的世界激起一串宁静的和音……本书的**部分*早以“在历史和地理的边缘:1949年的水岚村”为题发表于“世纪中国”网。上网当天,一位读者就写下《没有了那样的日子》的读后感,这位署名为“水岚村人”的网友这样写道: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风云也许我们都不关心。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战争也许我们都不关心。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爱情故事也许我们也都不关心。因为我们与世无争。我们只想在这片天空下细细雕琢自己的心情,我们只想在这片天空下享受着自己的生命,让它慢慢地走向死亡。等死亡来了,我也就洗洗身上的泥土,我也就安静地躺下,自然,我也就走去。可能这样的日子没有了。没有了这样的日子,也许曾经就不曾有过,也许永远也将不会有,有的只是那个远远的远远的小村……“水岚村人”所拥有的那种平和、恬静的心态,不知道是不是写出了詹庆良老人的生存处境——在时间的长流里,甘于做一株河底的水草,在一波波暗流涌动中摇曳生姿。我想,阅读他人命运而感慨良多的,大概不止我一个。此后,承陆灏兄的盛意,拙文正式发表于《万象》第四卷第九期(二OO二年九月)。那篇题作“水岚村纪事:1949年”的散文长达二万余言,几乎占了当期杂志的三分之一篇幅,大概是《万象》自创刊以来破天荒之长文。此次整理成书,除了**部分外,又续写了二OO二年春重访水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于是,全书便分成三个部分:在**、二部分,我试图用散文化的笔调,简要地记叙日记反映的主要内容,细致解读山村少年的生命景观,透视民间社会的浮生况味,力图勾勒出作为地理边缘的婺源之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一九四九年前后中国社会变迁在水岚村的投影,藉以反映我对徽州地域文化的整体认知。征得詹老先生的同意,我决定将标点、整理过的日记以及签书作为附录,收入本书的第三部分。为了保持原貌,对此仅作少量的笺注。书名虽然叫“水岚村纪事:1949年”,但我还是力图对日记涉及的社会风俗及文化现象,作尽可能详细的阐释,力图对徽州社会文化的传承与流变作深度的描摹。一九四九年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转捩点,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解读,对解放前后的各种社会事象之流变,作一历时性的分析,展现这片贫瘠而美丽的土地上的当代迷乱图景,以揭示从传统迄至现代传衍承绪之脉络。并在叙事之余,向学界奉献一批新的文献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