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她是毛泽东四位孙辈中惟一的女性,外婆是贺子珍,母亲是李敏,她帮我们真实再现了一系列新中国外交的幕后故事,让我们见到了一个在外交事务后运筹帷幄的毛泽东。这个她,就是孔东梅。“真实再现历史,尽可能采访健在的见证人,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客观地描述那段红色岁月,让更多的怀念埋在心里。”这恐怕就是对这位女作家写作目的*好诠译! 本书讲述的是毛泽东表侄女、中国**位女副外长王海容首度开口,回忆毛泽东的卓绝风采,讲述30年前改变世界的一系列中国外交幕后故事。书中披露了大量从毛泽东与斯诺谈话到秘迎基辛格、中国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等外交“大手笔”背后的秘闻,为中国外交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丰富的细节。
三、尼克松的一篇文章 尼克松发信号 1967年10月,外公读到了尼克松发表在1967年10月号美国《外交季刊》第四期上的一篇题为《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的文章。当时.美国是中国两个头号敌人之一——这两个敌人,一个被叫做美帝(帝国主义),一个被叫作苏修(修正主义)。 在文章中,尼克松表露出对美国多年孤立中国并未奏效的失望.从而提出与中国对话的设想。这可能是他*早一次发出有意改变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信号,它很快被地球另一端的中国接收到了。1974年12月12日,周总理在医院会见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总理对客人说: “现在我把我们方面的事情告诉你。打中美关系,是毛主席的决策,他很早就读了尼克松1968年当选以前写的一篇论文。当时我们都未读过,只有毛主席注意到了,他告诉了我们,我们才读了。基辛格博士说了公道话。他说,打开大门的,在美方来说还是尼克松下的决心。基辛格没有想到,而且当时还有相反的想法,他是后来才跟上的。当然这不是要贬低博士在恢复、发展中美关系中的贡献。他是有一功的。” 外公认为:尼克松如果上台,美国有可能会改变对华政策。总理也指示外交部门开始注意对美国战略动向的观察与研究。中美关系至此重新成为新中国领袖所考虑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