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

作者石振勤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0-01

特色:
当了二十多年的记者、编辑,确实写过不少东西。不过前期遭遇“文化大革命”浩劫,所写无非陈词滥调,是留不得的;中期愉逢改革开放,文禁初开,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无不新鲜,大有写头,然而限于笔力,留下来的也不过一鳞半爪,管窥而已;后来阴差阳错进了官场,写的多是应景之作,可留者甚少;以致挑来拣去,与新闻有关而又有些意思的公有一百余篇。 回过头来看看这些“自以为是”的文字,依稀看见了一串有深有浅、或正或斜的脚印。这本小书无以名之,就叫做《脚印》罢。但愿这些留下的脚印对于末走的前方的路多少有些借鉴。 除了对少数错漏做了订正和更改了个别重复的标题外,本书怕收入的文章均保留了发表时的原貌。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新闻内空,还可以了解当时的新闻功能和新闻文风。作品署名也保持原样,有的末署名,有的署笔名,有的署真名。

1968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因此对于将来要做什么也就省去了自我设计的麻烦。作者和作者的同学全部被送到部队农场接受解放军的再教育。一年半之后,作者被“再分与”到了我的家乡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恰逢州里要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需要人编写会议材料,作者被暂留帮忙。 1972年,《云南日报》恢复在各地州的记者站,作者被调进报社,当了驻红河州的记者,成了一名专职的新闻工作者。从业余到专业,稿子是写得多了,可内容并没有增加多少,依然是阶级斗争、“抓革命促生产”之类。那时还没有保存作品剪报的习惯,写过就忘了。不过,记者的职业使我有了大量接触各类人物的机会。农民,工人,士兵,教师,营业员,生产队长,厂长,车间主任,州、县、公社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作者的采访对象。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