濲水龙游

作者丁俊清 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1-01

特色:

走近这些古村落,迎面扑来的是鳞鳞的黛瓦,灰白的粉墙,仰天昂起跌宕起伏的马头墙。走进村子,一条条卵石或青石板铺就的小弄堂,家家户户门面向弄堂递次排列。房屋外表非常朴素,沿弄堂的外墙面上很少开窗,实在需要开窗的话,只开些小窗。好一点的人家有门罩、门楼、门阶、门鼓。齐胸的门档上,镶嵌着铁门环,给人一种沉稳、安详的感觉。大户人家的门环做成饕餮形或虎豹兽形,意在起威慑、镇定、守护作用。农家门上都贴有红纸对联,到了春节,一律换上新的。贴春联起源于晋代,经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而成为广大村镇*流行的一种民俗活动,给农村增添了不少气氛和乐趣。“讨饭皇帝”(注:龙游话“讨饭”即乞丐意思)朱元璋小时在江南农村吃过苦,深知农人疾苦,后以江南为基地起义立国,提倡贴春联算是这位皇帝赐给穷苦乡亲们的一份福泽吧。 古村落的选址、总体布局,不像现代城市、居住小区一样经过严格的规划,而是农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的,显得自然(自由)而有规律。就一个村子而言,房屋和街巷的演进,也是在没有严格规定的程序中发展成的。查阅很多族谱,没有发现这些古村先有规划,或先筑道路巷子,再在规定的地块上造房的记录,但肯定有一种约束力支配着村子的选址、布局、发展壮大,这种力量就是农业意识、理性秩序和风水观念。就是说,一切都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在遵守集体的潜意识、追求美好的村落和房屋模式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农人的创造能力、集体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如果有时间对每个村子的建村年代、成因、规模、演变等逐一调查,就能发现这么一个规律龙游地域的开发,经由了从水边到内地,从谷口到山区的过程,生产方式由渔业到农耕、山林、农产品加工,亦商亦农等过程。龙游古村落的分布从土地角度看起来是平原地区、水边密,山区稀;但从耕地(生产资料)角度看,则是均衡的,即相等的耕地上,分布着大致相等的村落和人口。 杜山,原名前山,因隋末杜如晦在此隐居而得名。杜如晦,字克明,是隋唐之际的诗人和政治家。隋朝末年,任障阳尉。他见炀帝大兴土木,远征好战,骄奢淫逸,使得国库空虚,生灵涂炭,曾多次上书皇帝,要求罢征战,轻徭役,与民休养生息。可是昏庸的皇帝根本不采纳他的意见,他遂于公元614年弃官不仕,浪迹天涯。一日途经龙北前山,见山前杜鹃花开,红霞耀眼,山上翠竹千竿,万木争秀。乃登山远眺,北望高山层叠,南望丘陵逶迤,平畴万顷,阡陌纵横,村舍掩映,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