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珍藏的成长勇气,见证青春的力量,“乖乖虎”与你分享一路走来的感动:从“小虎队”的一夜成名,到《还珠格格》的五阿哥,到正在拍摄的《情定爱琴海》,跨越了十五年,让一个带着稚嫩的男孩转变为成熟男人。15年来,苏有朋认真记录下生命中那一段*为纷乱晦涩的高中生活,诚实面对苦涩的青春。随书附近百张幕后贴身照及精美收藏海报。
Be Yourself,快乐*重要!如果以我现在的自觉程度去反省,可能要不断自问为什么要考联考?联考代表什么?唸书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想下去,我的联考成绩就不会这么好。还好没有想太多,傻傻地听大家的话,读书就专心读下去。这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如果有太多疑问,还得先花时间去解决那些心理障碍,可能到*后我得到的结论是为自己活,不要为其他人活,为什么我必须承受那么大的压力?结果就和今天的发展完全不一样。很难说怎么样的决定是*好的,毕竟时间只会往前流动,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从头再来一次,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自己在高三的毕业纪念册上写:“Be Yourself,快乐*重要!”难道不是吗?过日子就是这个样子。这句话其实也是一个自己在勉励另一个自己豁达乐观一点。我在高一和高二的成绩都很差,在班上都是倒数排名。由于初中时数学和英文是我*强的科目,并不以为高中数学和初中有什么差别,觉得要考得好是轻而易举的事,自己随便读读就可以了。但是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并没有按照课本上课,一开始就教逻辑,若P则Q一类的东西。我很大意,前面的课疏忽了,后面的课就一直跟不上,遭受到很大的挫折,心里很紧张。 每到考试都要去求同学帮忙,借力摆脱这个噩梦的阴影。什么宣传、名气,我可以说放下就放下,一点也不犹豫。当时公司正要“小虎队”出《星星的故事》专辑,同时又要拍唱片的封面、录音、上节目,我心里很排斥这些活动,那时想,这些活动我都可以不要,单纯地读书,像同学们一样地拼功课就好了。班上有位同学,现在他也在台大机械系,后来我才知道他的个性很“冲”。高中时代,我觉得他处处瞧不起我,看我不顺眼。但是他越是不理我,我有时反而越会去讨好他。我甚至不自觉地学他走路的样子,有些驼背、吊儿郎当的样子,有时觉得他写字很好看,也会学他写字的样子或笔迹,把他当成榜样。一方面很想跟他接近,想跟他做朋友,不管是放学的时候还是打球的时候,都找机会跟他讲讲话。另一方面却又把他当成假想敌,激发了我的好胜心,我不服输,心里暗暗把他当成标竿,觉得有一天一定要强过他。三年级那年寒假,我从农历大年初二就开始读书,心情已经稳定下来。三年级下学期一开学就是**次模拟考,每次大型模拟考结束后,学校教务处旁边都会贴出学生的排名榜,大家争着去看,比较彼此的成绩。这一次我也去看,虽然我的读书进度没有完全赶上模拟考的进度,但成绩发下来,我在班上前十名上下。正看着的时候,听到挤在前面有别班的同学如此,还叫别人不要用功了,“多读那么一点时间没什么用的啦!”接着,顺口煽动同学去打球。老师风闻班上出现这样的情形,不下数次地对我们说,大家要把其他班的同学当对手,不要自己起内讧,让自己班的模拟考成绩比别班强,要考上大学大家一起考上,才是真正的胜利。说得明白一点,我的努力目标很单纯,就是要证明给大家看──我也可以考到好学校。除了贯彻这个想法之外,我根本没有想到其他问题,类似唸书有没有意义、以后要往哪一条路发展、*主要兴趣的科目是什么等等,在进入大学的大前提之下,那根本不是问题。高一升高二的时候面临分组的选择,我像多数同学一样,多认为选择医农、理工科的人通常显得比较聪明。选择类组的表发下之后一个礼拜要交,我到了第七天才浑浑噩噩地发现表格还塞在抽屉底,收表格的同学死催活催的,不交不行了,就随便问问几个平日比较要好的同学,大家都选了医农组,也就是第三类组,比**、第二类组要多念一科。因为初中时候成绩很好,觉得自己很聪明,多念一科有什么关系,充满了雄心壮志,所以也填了和大家同样的。现在想想,选组其实和后来填志愿一样草率。从联考完到成绩单寄来,还要等个十几二十天,那是精神上呈现完全空白的日子,虽然觉得自己考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