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后来,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作了明确的回答。他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他还给物质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当我们在把“意识”转化为人的大脑产物这一思维形式的前提下,恩格斯的说明、列宁的定义,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就物质对意识的关系,指明物质*根本的规定性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列宁的物质即客观实在的定义和学说的提出,意味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新转折。它是在现代科学兴起、机械物质观崩溃、旧自然哲学和旧本体论难以维持下去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唯物主义哲学所必不可免的,因而也是正确的选择。虽然,它“一点也没有告诉我们:物质本身是什么”,可它使物质概念与现代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取得了一致性。 诚然,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物质的概念经历了许多变化,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曾给予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解释。但归结起来,有“实体观”和“实在观”这两种物质观的争论。而实在观又有“实体实在观”和“关系实在观”之分。所谓实体观,就是作为其他东西的主体、基础、原因和本质,并先于其他东西而独立自存的东西。它撇开属性,先于关系,是自在的存在。以原子论为代表的旧希腊自然哲学,就是以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来作为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基;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理念论哲学则把超经验的精神实体视为万物的本质。它们都把自己所认定的本原、实体看作是先于其他事物而独立自存的,并把对方的本原看作是自己本原的产物和属性。 如果说“一堆散装的石堆”,“是一个有压力、引力关系的复合力;学系统”,那么,世界上何尝只有它是“复合力学系统”?一堆砂子、一堆棉花、一堆尸体,及至一个行星、一个星系,又何尝不是一个有压力、引力关系的复合力学系统?一堆砂子与一个行星,在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二氧化硅分子,只有当它整正到地球这一行星系统中去,它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但它得通过石块、地壳,*后整合到地球这一行星系统中去,如果没有它们的集合和引渡,地球这一行星系统也就不复存在。 一株麦子,只有当它整合到麦田生态系统中去,它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但它必须通过麦田,即与土壤、水份、空气、阳光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才能获得存在的条件。 物质组成基本粒子,必须通过层子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