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

作者刘沛林
出版社
出版时间暂无

特色:
早些时候,“风水”一词是与“迷信”、“占卜”诸词脱不了干系的,殊不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文化景观。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阴、五行、八卦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风水产生的文化土壤。

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文化景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阴、五行、八卦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风水产生的文化土壤。风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风水中的吉凶观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环境观。中国风水不仅对古代的城市、村落、民居、葬地产生了影响,而且与传统的佛教、道教、儒家伦理、风景园林、山水诗画等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诚然,风水中混杂着大量的迷信成分,但风水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主题是永恒的。也正是基于此,当今的西方社会才会如此关注中国风水。这是**部从文化的角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探讨风水的形成原因、理论内核、社会表现及其文化取向的著作。本书对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民俗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领域研究,均有参考价值。片断:**章“大地为母”:风水产生的哲学前提人类一诞生,便与大地母亲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取给于大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地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已发现的公元前6000年一前2000年间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为普遍①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其原因很简单:聚落接近水源,生产、生活方便;聚落建在河流交汇处,交往便宜;聚落所处河谷,则成为聚落间的交往通道。特别是多数聚落为现代城镇所叠压,说明其基址的选择在今天仍然不失其合理性。看来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能动的选择居住环境。原始的经验日积月累,达到一定阶段,就有可能形成一门学问。但是经验的素材要上升为一门学问,还得有思想方法论作指导。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出色的哲学理论,为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于是,从战国时代开始,一门在古典哲学指导下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风水学,便开始了胎动。阴阳观念及其有关的气论思想和大地有机学说,对风水学在日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大地为母”的思想则是风水学形成的直接依据。不了解中国古代风水思想的哲学渊源,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精髓,是不可能的。一、“阴阳”思想的缘起及其对风水学的影响如果没有阴阳学说作指导,就不会产生中国古代的风水思想和风水文化。阴阳思想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的成书时代,历来众说纷纭。但从《易经》卦爻辞中引用的许多关于商和周初的故事来看,可能是西周初年的作品①。《易经》本身并未提及阴阳二字,但它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关系的事理(“—”和“—”)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