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千禧年(世纪末的理性探索)

作者(美)古尔德译者:田洺主编:叶彤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3-01

特色:

片断:和思维活动。除了科学之外,人类的认识和思维活动还有文学、音乐、美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逻辑和数学等。科学的发展甚至离不开从这些领域中汲取营养。这400年来,科学之所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益于科学是开放的知识体系,能够不断地从其他领域获得启发,也能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这个世纪的哲学家波普曾经说过,科学并不是绝对真理,而是近似真理,仔细想想,他的话不无道理。我有时想,古希腊人将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之所以没有定义为智慧,其寓意是智慧的增加是无止境的)本身就是非常智慧的考虑,如果那时有科学概念的话,他们会不会将科学定义为爱真理?另外,毋庸置疑的是,科学如果失去束缚,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而且已经带来过危害。再者,敬畏和恐惧是我们很难消除的情感——也有人认为或许是根本就不应该消除的情感,因为这种情感是道德和伦理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是文学和艺术创造的重要源泉。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我们日常的经验中,我们都清楚,无所畏惧者本身就令人畏惧。这就是为什么中外都有不少科学家相信某种宗教的原因之一。科学家也是人,也有着人的丰富情感和需求,也有弱点,也会脆弱,也不能仅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情感和思维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历史上,至少在西方,宗教对于开发蛮荒民族的心智,推动文明的前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近代,宗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在西方,科学与宗教(指天主教和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是闯入宗教领域的后来者,科学所关注的很多问题,原先都是宗教的辖域。科学继承了宗教提出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宗教认为因为这个世界是智慧、理性的上帝创造的;而科学则认为,这个世界的之所以和谐是因为其中含有规则,或规律),也是值得去理解的(宗教认为理解这个世界就是理解和敬重创造这个世界的上帝;而科学的*终目的就是对未知领域的无穷探索,并且科学相信人的理性和理解力);科学继承了经过宗教修改和完善的理性思维方法——逻辑法则;科学是从宗教所建立的学术机构——大学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甚至在执著忘我的科学家身上可以看到过去那些虔诚地穷究义理、不为世俗快乐所动的教士的影子。当然,一些科学家所信奉的上帝,并不一定是那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随时干涉人间事务的拟人形象,而是——比如爱因斯坦所信奉的上帝——赋予世界以规则和理性的化身。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