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中国文字的双重性表现在:一是它的实用性,二是它的艺术性。关于它的实用性,文字的音、义及形体变化,由文字学家去研究;而书法家所要研究的,则是书法上的形式美和它特有的艺术规律。历代书法家和师徒相授的经验,都偏重于学习古人、临摹法帖、勤练苦学,当然这是很重要的一环;而另一环的确不大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它的源流问题及它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同其他艺术有没有共同之点呢?回答是肯定的。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书法的学习和研究时,才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现在来观察书法现象时,既要学习前人根据彼时彼地所创造的经验,又应积累在此时此地观察自然和生活实践之所得,也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不可泥古而不化,否则,中国书法就谈不上什么发展和创新了。我们的祖先在原古时代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就开始了观察自然界,表现自然界的文化活动,并从生活劳动的需要出发,记录形象,创造成文字,这些文字已具备了中国书法向形象性发展的雏形。汉字的形象性,没有因为进一步的符号化而消失,这是因为即使很多字虽然强调了音义的作用,而字形却不断变更,但书法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的生活中有了美感的观念,汉字的象形虽然消失了,却又由形象转向了书法的意象,由形象的思维飞跃到意象的创造。因此,研究一下中国书法由形象向意象飞跃的轨迹,也是学习研究书法的课题之一。中国文字在发生孕育期间,是随着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促进了文字的演变和革新,文字的创造也就从先民们一面观察自然,一面吸取文字形象的活动开始了*古老的记载,如《易·系辞》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便是书法反映自然*早的说明。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深入,人们不仅要使用有实用价值的文字,而且还要欣赏富有艺术趣味的书法。为适应这种要求,书法家便从丰富的自然界吸取、感受他们所有用的东西,充实自己的笔法和感情。音乐家借助于音乐的旋律,而书法家则借重于点画的节奏感,造成书法的艺术形象,虽不如美术的完整具体,然而所构成的形式感,却有丰富的变化与艺术感染力,并因此而反映出了书法的时代精神。许多古代书法家在有独创性的书体之前,都是以他个人的生活观察为根据的。如汉代的蔡邕,因观察粉刷工人刷墙而创造了飞白书;传说中王羲之爱鹅而观察白鹅,并纵游江北名山。后人欣赏他的字“其所措意,皆自然万象”,他写的《曹娥碑》,如见一个少女漂流于波浪间。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