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论述了我国百年以来不同时期教育人类学发展状况。(1)清末时期:从1905年开始,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学者,倡导从个体生理和民族心理的角度研究教育。(2)民国时期:以蒋径三、潘光旦、庄泽宣、陈学恂、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为代表的学者对民族性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乡村建设、乡村调查与乡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边疆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人类学”被取消,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和思想成为全部民族研究与实践的理论基础。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历史调查为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各种政治运动及“教育批判”使正常的教育研究陷入了停滞状态。(4)改革开放以来:庄孔韶、冯增俊、李其龙、滕星等学者在学科重建、学科本土化以及扩大学科影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丁钢为代表的学者从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的角度探索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以滕星、张诗亚、万明钢、王鉴等为代表的学者从民族教育学研究逐步过渡到教育人类学研究,格外关注异质多元文化背景,特别是关注边缘、弱势群体(少数族群、移民、原住民、流动人口等)的教育问题;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族群认同、双语教育、女童教育、少数民族新创文字使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