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讨论《文心雕龙·风骨》的文章,可谓沉沉夥矣,然而众家意见仍未一致。本文拟谈三点想法:一、刘勰所谓“风骨”不是指某种风格,是指所有文章都应具备的优良文风;二、刘勰提倡风骨具有反对宋齐文风的用意;三、《风骨》与《通变》、《定势》应是密切相关的一组。 一 刘勰所说的“风骨”究竟是指什么?王运熙师《风骨论诠释》①曾说: 好的作品文风清明,述情显豁,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气质等在作品中呈现出明朗的风貌。刘勰所谓有风的作品,实际上就是指风清的作品而言。又说: 凡是结言端直、精炼、劲健者始能称为骨。骨是指质素而劲健有力的语言。后来王先生又有好几篇论文对此加以阐发②。在1989年出版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的《刘勰(文心雕龙>》一章中,专列《论风骨》一目,王先生说: 风清是指文章风貌清明爽朗的一种艺术特征,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鲜明生动的文风。骨的涵义是指运用的语言精要、劲健、峻直。 笔者完全赞同王运熙师的解释。这里想要强调的是,正如王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的《论风骨》一目中开宗明义地加以说明的,《文心雕龙》所谓风骨与《体性篇》中论作家个人风格时提出的典雅、远奥等概念,与《定势篇》中言及文体风格时提出的典雅、清丽等概念,性质有所不同。风骨不是指某一作家或某一文体的风格,而“是对于许多作家和文体所提的一种普遍性的要求”。 邓仕棵先生《“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文心雕龙·风骨)九虑》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文中也强调“风骨是写作上的共同要求,并不因体裁、题材、内容、主题、风格的区别而有歧异,更不是某类文章独有的优点和特质”③。 笔者认为了解此点对于确切理解刘勰的原意非常重要,本文即拟略加申说。 风骨并不仅仅是对抒情性作品、对诗赋等文学性强的作品的要求。《风骨篇》举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和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作为具备风骨的典型例子,后者便属于所谓公家之文,即应用性文体。《文心雕龙》全书所论文体,大部分是应用性的,它们都应该具备风骨。虽然《风骨》中有“怊怅述情”、“情之含风”、“述情必显”等语,但对这“情”字应理解得宽泛些。它不但指情感,也常常是泛指情志、情理,即泛指文章的内容。当然抒情性作品*容易表现出“风力”即打动读者的力量,但非抒情的作品也必须对读者产生效应。所谓风者,乃“化感之本源”。对于“化感”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