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智慧之门

作者汤漳平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0-01

特色:

屈原留下的二十馀篇作品中,影响*大的向来被称为代表作的是《离骚》。后人常用“骚体”代称《楚辞》作品,以“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后代楚辞作家的作品,也主要是学习与模仿《离骚》的创作风格。《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奠基作。《诗经》与《离骚》一起成为我国诗歌的源头,是分别代表了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块奠基石。 《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长的一首抒情诗,它全长三百七十三句,近二千五百字。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早楚辞集——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中,把《离骚》题为《离骚经》,而其馀各篇则分别列为“传”。汉儒以儒家重要典籍称为“经”,把分别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称为“传”。由此我们可知汉人十分尊崇《离骚》和这首诗在《楚辞》中的地位。当然,《离骚》之被称为经,并非自王逸始,据《离骚经章句叙》,早在西汉及东汉初年,刘安、班固、贾逵等人就已作过《离骚经章句》。那么称《离骚》为经,至迟当在西汉武帝年间。 《离骚》的题意是什么,历来争议很大。汉代司马迁在《屈原传》中的解释是:“离骚者,犹离忧也。”其后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说:“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的解释是:“离,别也;骚,愁也。”大体意义相近,这是颇得公认的解释。 对《离骚》的创作年代,也是争论颇大。汉人从司马迁始,便以为是作于怀王期间,《史记·屈原传》中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