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2.王子或儿童国王的生命对于臣民,对于国王自己都非常重要;因此,随着历史的演进,一些部落或王国,开始将王子或儿童替代自己的首领作为人祭时所用的牺牲。古代腓尼基人每当遇到战争、瘟疫、干旱等巨大的灾难时,总把自己*宠爱的孩子献给神灵。在一次重大的战役之前,迦太基人也向神献祭了两百个贵族男童。古代印度史诗《梨俱吠陀》中被切割而生宇宙万物的布路沙,就是祭神的牺牲品。虽然这一题材的表现形式为神话,但是,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它起源于古印度的人祭仪式。在古希腊王室,其长子总是代替他们的父王作牺牲献祭的。在瑞典奥恩时代,国王在阿卜撒拉先后向神献祭了十个儿子。在亚洲西部的闪米特人中,国家在危险的时候,国王就把自己的儿子献上祭坛。3.公主或美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祭的仪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社会已从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以男性为中心地位的社会,向男性神供祭美女成了人祭仪式中的普遍现象。在埃及,这种人祭的遗迹也还存在,号称埃及博物馆城的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附近,就有一座尼罗河的古码头。古代,每当尼罗河泛滥成灾,这里的居民就要挑选美女投入河中,为尼罗河娶妻,祈求河神安神息怒。在中国的典籍中,也记载有以公主或美女祭祀神灵的事例。《列仙传》卷上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人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这部神话的原型很可能就是炎帝为了祭祀雨师赤松子,将自己的小女儿献祭。于是,炎帝小女成了雨神的“妻子”,也就成为了“神仙”,跟随雨师去了。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崇拜水神河伯,自古就有定期的祭祀活动。一遇水灾,祭仪更加频繁、隆重。以出土的卜辞“潦于河”来看,即将各种供品祭于河神,其中就包括有年轻美貌的女子。宓妃的神话当是这种祭祀仪式演化而成。宓妃,又称雒嫔、洛神,相传她是宓羲氏之女,河伯冯夷的妻子。曹植在《洛神赋》中盛赞过她的美貌。《洛神赋》注引《汉书音义》云:“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这里,很难说她是失足落水的美女;如果说神话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那么,极有可能是:她是宓羲氏族人祭祀洛河河神的牺牲。这种以女人为人牺的祭祀仪式一直到民国时期也还残存。1960年拍摄的国产电影《摩雅泰》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云南西双版纳美丽的傣族少妇米汗被头人诬为散播瘟疫的“琵琶鬼”而被烧死了。18年后,灾难又降临山寨,已经长大成人的米汗的女儿依莱汗又被头人诬为“琵琶鬼”而献祭神灵,只是由于解放军的到来,这种以人为牺牲的祭祀仪式才被制止。虽说这是电影故事,但我们仍然认为它是来源于现实生活。P37-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