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

作者于洋 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特色:
《江湖丛谈》是评书大师连阔如的遗著。著名作家苏叔阳称其为“空前绝后”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奇书。” 作者有着非常丰富的湖阅历。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江湖的规矩和行话;揭露了旧社会坑、蒙、拐、骗的内幕;叙述了各种民间艺术的发展沿革、风格流派;描写了江湖艺人不为人知的社会生活。本书文字通俗流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国的江湖化,以“江湖”解读中国,中国人何以独具“武侠癖”,江湖是蜕化的“儒教”。关系是生存维生素,关系:17种人脉与3个要件,费孝通描绘关系;“一枚石头扔进湖墉”。人情如虚拟货币,支持交易,面子秀场,面子三要素:荣誉、规矩、资信、“假人”、“演戏与做假,混世,江湖也有价值观。中国社会的演化,“三角形模式”:历名变脸的舞台,结语:还有更多……。

明中叶以降,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承载力而言,全国人口总量已接近饱和,晋、徽、闽等局部地区初显人满为患的端倪,过剩人口开始溢出宗族乡村流落他乡。经300年积聚,至清乾隆末年,人口总量终于突破了农业生产力承载人口的极限。四处逃难求生的饥民犹如洪水蔓延全国。这些脱离了古典定居农耕生活模式的移民群体,逐渐生成了一个包括秘密教门、会党、行帮、商帮等脱离帝国制度控制的江湖社会。 清末至民国初期,天地会洪门、哥老会、青帮等江湖势力借参与推翻满清帝国,全面渗入军队、政治、商业和文化等上层社会,黑白两道渐行融会,江湖的价值观、组织模式和习俗规范也从“道上”扩散到整个社会,导致了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江湖化”。 今天,形形色色的江湖组织不在了,但江湖的价值观和习俗规范衍变成的隐形惯例制度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本书以“江湖”解读中国,反思历史,剖析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视野宽阔,史料翔实,见解独到,令人深思。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