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心工作室 编著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6-08-01 |
特色:
名句的诞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1?”子贡曰:“诺2,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3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4乎?”日:“求仁而得仁5,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述而·十四》 完全读懂名句 1 为卫君乎:为,帮助的意思。卫君.卫出公。卫灵公驱逐太子蒯聩,灵公死后.卫国人立蒯聩的儿子辄为君主,即是卫出公。晋人接纳了蒯聩,并协助他攻打卫国夺取王位.卫国人奋力抵抗晋兵,形成父子争国的局面。当时孔子正住在卫国,弟子不知道是否要帮助卫君以子抗父. 2 诺:承诺,即“好”的意思。 3 伯夷、叔齐:两人皆为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遗命立叔齐为君主,叔齐想要让哥哥伯夷.伯夷为了遵从父亲的遗命便离去.叔齐也不当国王而逃走。*后两人因为改朝换代,不想吃新朝代的东西,双双饿死于首阳山。子贡透过借问伯夷叔齐是何等人,来探试孔子对于父子争国的立场。 4 怨:埋怨.悔十艮. 5 仁:此章的“仁”,可解释为“心安”。 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问他。”子贡走进屋见孔子,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道: “他们是古代的贤德之士。”子贡又问:“他们心中会有悔恨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仁,也终于得到了仁,怎么会有悔恨呢?”子贡走出来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名句的故事 孙子不只一次称赞“伯夷、叔齐”,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也记载孔子称两人“不念旧恶”,朱熹解释此章时说,伯夷、叔齐连国君都不愿当了,怎么会有什么抱怨。 根据《史记》,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在今天河北省的卢龙县西)国君的长子与三子,孤竹国国君在遗嘱中表示要叔齐为王位继承人。但在父亲死后,叔齐认为伯夷是大哥.要把王位让给他,但伯夷认为不能违抗父亲的遗命,于是从孤竹国逃走,而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于是也逃走了。 于是,孤竹国百姓就推孤竹国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史称“夷齐让国”。后来,伯夷、叔齐隐居在渤海之滨,听说周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道德之士,于是长途跋涉来见他。但来到周时,文王已死、武王继位,武王派弟弟周公迎接,并承诺给他们俸禄与职位,但他们却不悦地走了,因为他们希望武王不要讨伐商。 后来,周灭商,伯夷、叔齐为了表示气节,便不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天山西省永济县西),采山上的野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