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与湘乡

作者刘铁铭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特色:

山有脉,水有源。湘军战争及其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崛起绝非一时一事一人之因,自有其深层缘由。从古代湘乡的悠久历史、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社会矛盾的综合分析,可以论证湘军发祥的社会土壤。 悠久历史 湘乡是湖南一个古老县邑。自汉代建置以来,湘乡有两千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古代湘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近代湘军崛起的历史渊源。 历史沿革远古时期,湘乡为群潍百蛮之区。先秦三代,画井分疆,湘乡属荆楚地域。秦灭六国后,于楚地置长沙郡,湘乡属长沙郡。西汉于湘中大地置湘南和连道两县,乃是湘乡*初母体。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汉哀帝刘欣封王子刘昌为湘乡侯,始有湘乡之名。东汉改湘南县为湘乡县,是为湘乡建置之始。南朝省连道并入湘乡。隋代省湘乡并人衡山县。唐代析衡山县复置湘乡县。元代湘乡改县为州。明清复为县制。 清同治县志云:湘乡沿革变迁,“溯自秦汉以来,二千多年,因时改易。自其始置者言之,日湘南,日连道。自其分置者言之,日湘南析为湘乡。自其省并者言之,日连道省人湘乡,湘乡省入衡山。自其复置者言之,日析衡山仍为湘乡。本来源流,俱见于此”。 自秦汉以来湘乡行政归属,除东汉至南朝的450年先后属零陵郡和衡阳郡外,其余1500多年均属长沙郡、国、府(包括唐、宋的潭州,元的天临路)。湘乡距长沙不远,约210华里,有水陆两路相通。因此,湘乡文明开发的时间较早,开发的程度较高。 社会演进古代湘乡社会的演进,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在秦汉大一统的国土里,湘南、连道和湘乡三县建置,是湘乡在湘中腹地崛起的里程碑,从此湘乡成为汉族在江南的一个开发区。东晋南朝时期,南方民族融合,连道的少数民族被汉化而并入湘乡,湘乡疆域向西扩展,成为湘中九县之首。宋代,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流民大量南迁,赣籍移民陆续入境,湘乡始建县治和县学,境内人文始盛。元初,湘乡民至万户,改县为州。明初历届知县实行休养生息举措,湘乡出现“中兴”景况。清代康乾年间,经省署审验,湘乡成为湖南人文*盛的州县之一。清代中期,沿河两岸有县城、永丰、娄底、杨市、谷水等十多个集镇初具规模,城乡商品经济初盛,湘乡逐渐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历代良循湘乡自古是孕育和造就社稷大梁的圣地,历代都有一批名臣名仕。据同治县志职官志记载,自东汉至清代同治以前,湘乡有朝廷名臣7人,地方良循1011人,名宦38人。在湘乡众多的良循中,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