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灿烂的中华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它从源头的点点滴滴,终于汇成了今天的汪洋大海。在漫长的时空历程中,有清波潋滟,也有急流回旋但它始终奔腾不息,纵横恣肆于神州大地上,奔向前方,奔向未来。,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中华舞蹈史浙江卷》作为中华舞蹈史系列丛书中其中之一,详细叙述了浙江民间舞蹈的历史、现状、内容形式、风格流派、演变特色以及有关的各种风俗。在舞蹈中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深层意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平衡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我国乐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斓、内容繁富的壮丽画卷。本书可称得上是充分体现中国舞蹈作为中华民族全体智慧和心灵结晶的宏伟成果。
[双龙戏珠] 流传于浙江长兴县弁山乡一带。据说:建国前弁山龙华寺出会,湖州白雀乡一舞龙队赶会,途经青草坞村时,当地村民要求他们舞—下,可龙队扬长而去。为此激发了大家要创造龙舞的决心,便自筹大米作经费,由陈秀明先生根据其父传授技艺,结合当地乡土风情创作出“双龙戏珠”舞蹈,并以当地地形特征而命名。该舞逢年过节走村串户表演,表演时按习俗,要龙头先进院屋,演毕龙尾先退出,常用的套路有“半边月”、“龙喷水”、“二三珠”、“锁”、“蝴蝶采花”、“龙展威”等二十八种。舞时舞者脚步不能有误,否则龙身要打结,如用刀割断龙身,视为不祥之兆。老艺人陈秀明舞龙技艺惊人,他可将龙珠抛出墙外,随即追接手中,使龙紧跟龙珠腾空飞跃。[双狮抢灯] 宁海狮舞(俗称“打狮子”、又称“狮子灯”)流行地域广,盛行时全县共有四百多个班,几乎村村都有它的踪迹;沿袭历史长,有史可考的可追溯到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宁海在我省有“狮舞之乡”的美称。 宁海县始建于晋太康元年,是一个文明的古县。晋地理志载:宁海人“气躁性轻,好佛信鬼”。全县各地寺院庙殿尤多。历史上不少高僧都到过宁海,天台国清寺开山祖智者大师、僧一行、鉴真都有足迹留存在宁海。在佛教节日里(如庙会、开光)往往要舞狮。光绪《宁海县志·风俗》载:“元宵燔桑柴,谓之蝉址界,市庙里社结彩张灯演剧敬神至二十乃止(城中演到十四起,乡间十三起)。”敬神演剧不仅仅是演剧,它包括龙舞、狮舞、采茶、马灯等民间舞蹈,其中以狮舞*为突出普遍。隆重举行接待仪式。民间流传有:南宋丞相叶梦鼎回乡时,百姓要抬出草龙,舞狮来迎接,由此可见南宋的宁海已流行狮舞了。宁海各地区流传着不少关于狮子的故事。《双狮抢灯》是南岙村老艺人们在传统狮舞表演基础上,依据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发展而成。相传远古时,南岙村后的冒峰山上出了一群妖怪,吞云吐雾,喷毒吐瘴,残害牲畜。一日文殊菩萨骑着金狮路过,见状惨不忍睹,便命金狮下凡治妖。金狮至冒峰山轻声一吼,妖怪便慑服了。百姓见金狮能除妖灭灾,便敬之为神。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妖怪作法变了一只盖天灯到洞口引诱狮子,狮子见天灯室盏便追着玩,狮子贪玩忘了归程。狮子不在,妖怪又出来残害人畜,有个小伙子决心为民除害,制做了一盏精致的室灯,出门寻找狮子,小伙子过了六六三十六条大河,爬了七七四十九座山头,找了八八六十四个县府,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在海南见到狮子。狮子见小伙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