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当前素质教育若干实践问题刍议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世纪之交教育界*为热门的话题和实践课题。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21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以国民素质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育。目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城乡普遍开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学校来讲,为了深人持久地推进素质教育,对有些现象、有些问题进行一些思索和探讨,应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叠加,90%的时间抓小课堂,“满堂灌”加“题海战术”,腾出10%的时间搞“活动,,的问题;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上品种,增科目,于是电子琴、钢琴纷纷进入课堂,美术班、电脑班、器乐班蜂拥而上的问题;一提“素质教育”,对“升学率”、“分数”这些字眼都噤若寒蝉,怕戴“应试教育’,的帽子的问题;等等。因此,笔者不揣浅陋,仅就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常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但它并非平均主义教育,并非排斥因材施教,并非只强调共性而忽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就学生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而就群体而言,则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只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才能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譬如笔者所在的黄冈中学,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绝大多数思想、文化基础不错,智力、能力条件较好,无论从面向全体还是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我们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的省重点中学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在侧重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应该说是适宜的。像我们学校这样每年高考升学率总在90%以上,是否就不存在需要处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关系的问题呢?不。这里同样有这个问题。我们的面向全体,就是要尽可能把90%以上的学生培养成适应高校需要的合格学生;我们的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的禀赋和兴趣,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合理加以引导,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专业欲望和成才欲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广阔的前景。由于种种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别,这是自然的。我们的确应该下气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