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前不久,《扬子晚报》刊发了有关小学生作文的文章。文章说,小学生描写老师关爱自己的文章时,全都成了“小病号”:有的写自己把鼻子撞破了,老师知道后赶紧帮助自己清理血迹:有的则说自己跑步时被同学绊倒受了伤,老师带着自己到医务室包扎伤口,先是很紧张,一直要等到医务室说没事了,老师这才松了一口气……几乎成了三部曲:学生受伤、老师出现、圆满结束。而且学生在写这些帮助过自己的老师时候,一般都不会写现在的老师,不是幼儿园的就是低年级的,有的还是外校的,这些老师到底是否存在都无从查起。有的孩子作文里则明显有虚构的成分:一个孩子在写自己的老师时说,自己课间玩抓人游戏的时候一不小心撞到了柱子上,顿时痛得直捂头,把手拿到眼前一看,手上全是血。“我咬着牙、忍着痛,坐在那里,不一会儿,张老师到了……”而另一个孩子写幼儿园搞联欢时从台阶上摔下来,老师背着自己到医务室,腿上流的血把老师的白裤子都染红了。孩子就对老师说:“老师,快把我放下来,你的新裤子被血染红了,快放我下来,去看节目吧。”为了写老师好,这个孩子都快把自己渲染成一个“英雄了”。试想,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摔破了腿怎么可能还“大义凛然”地让老师去看节目呢?另一篇是写某地小学升初中考试,有道试题是写读后感,给出的文章大意如下:寒冬的一天,公交车上,一位战士上车后一直站在车门那儿。一连好几站过去了,战士仍然站在车门那儿,既不动,也没下。*后,战士终于下车了。大家也终于明白了——车门上有一个窟窿,为了不让寒风吹进车里,战士是在用自己的身体挡住车外的严寒。试题就这个故事向考生提问: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结果参加考试的八千多个考生,答案几乎全是:“我要向战士学习,也要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那个洞,冻了自己,温暖别人。”这八千多个孩子信誓旦旦地要向那名战士学习。现实生活中,恐怕那些孩子中的许多人压根儿就不会去理会那件事。原因是,如果不是出于特殊缘故,现实生活中很少会发生用自己身体去堵车门上的窟窿那样的事。事情实在简单得很,拿个东西把那窟窿堵上就行了。而且,这是公交公司早就应该做好的事。因此,倒是极个别考生的“例外”答案,比较实际:向公交公司提个意见,让他们尽快把窟窿补上……孩子的作文里空空无物,然而孩子们这种熟练的“套路”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们的孩子怎么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而且对这一套玩得是那样熟练?原因在哪里?困境又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