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茶座(总第4辑)(2006.2)

作者王兆成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特色:

后宫生活从来就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朝廷中枢政治运作的内容,几乎每一项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在后宫生活的层面中反映出来。因此,后宫从来就是皇帝制度下皇权运作须臾不可离的重要内容。在皇权政治格局下,在宫门九重之内的后妃群体,扮演了古代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她们又自觉不自觉地演绎出宫廷政治的一幕幕悲喜剧。由于这样的表演,使原本具备常人喜怒哀乐的后妃不再能够轻易按照民间生活的轨迹来安排各自的生活,她们与寻常百姓生活的场景地远天隔。就连历代皇后制度本身也随着皇帝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完善,比如汉代皇后死后本来没有加谥号的制度,皆是用皇帝的谥号来称呼。如西汉高祖刘邦皇后吕氏称高皇后。从东汉以后,皇后就逐渐有了谥号,但是一直到隋唐时期,皇后也都是一字或者两字谥。到了赵宋时期,皇后的谥号就由两字谥增加到四字。明太祖朱元璋建国,“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皇后的谥号*初只是两字,如朱元璋皇后马氏为“孝慈”。但是在永乐元年马皇后的谥号就增加为13字,日“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六年时更增加到15字谥,日“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满族人关以前,制度草创,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其旧俗称“福晋”。改国号为清以后,始建五宫,“位号既明,等威渐辨”,入关以后,也按照旧朝制度为后妃设立徽号,如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孝庄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就被晋加“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的徽号,竟然20字之多。她死后,雍正、乾隆等朝累世加谥,号日“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17字。到清朝末期大名鼎鼎的西太后也是16字谥,日“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以上参见《清史稿·后妃传》)“号者,功之表也。”如此冗长的名号现在看似乎毫无意义,但是在中国帝制时代,按照谥法的规定,名号不仅代表了后世对其事功行止的评价,而且反映出后妃在皇权体制中的地位。这与皇帝之有尊号、谥号、庙号如影随形,同气连枝。仅此一端,已经透露出后妃制度的功能绝不是帝王之家的家庭婚姻制度所能涵盖,它所具有的政治功能清楚可见。《清史稿·后妃传》末尾“论日”曾有“一代之兴亡,系于宫闱”之叹,虽然编纂者乃是清朝遗老,但所论其实对于洞察后妃这一群体在帝制时代宫廷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意义的。翻开历史的记载,人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更有意思的事实,这些后妃一旦投身到宫廷政治生活的场景当中,就好似个个身不由己了。曾经是温良贤淑的闺中少女突然之间变得刚猛果敢、铁血无情,本来就暴戾妒恨者更是变本加厉。皇权政治制度的设计似乎就是这样的奇特,往往要求以“阴柔”、“坤顺”体现其存在的后妃却常常要一展雄姿,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或“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无论哪一种形态,都因而从后宫走上政治的核心,由“体自坤顺”到“位居乾极”,以柔乘刚(《旧唐书·沈传师传》载其父沈既济反对唐国史为武则天立“本纪”时所言),亲掌朝政,成为左右或控制皇权的政坛至尊。P020-021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