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儒对话-天方之经与孔孟之道

作者刘一虹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9-01

特色:

本书的研究范围仅限定在对明清时期的中国伊斯兰哲学的探讨与分析上。由于此项研究涉及不同文化系统——阿拉伯伊斯兰教和中国儒家文化(包括其与中国佛教、道教等思想的交融)两大文化系统,所以笔者从比较哲学和比较宗教学的研究视角,运用比较研究中的同比、异比等论证方法,对中国伊斯兰哲学发展阶段中的个例进行具体分析,强调其交融发展的逻辑性。与此同时,书中还明确了宗教与宗教哲学、宗教哲学与神学以及比较哲学与比较宗教学之间的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目的。 本书概要阐述了伊斯兰教《古兰经》的哲学思想,详细分析了11世纪伊斯兰苏非派重要思想家安萨里及其代表作——《圣学复苏》的哲学思想内涵,揭示了影响中国伊斯兰哲学创建的主要思想源头,提出了《古兰经》和安萨里的哲学思想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伊斯兰哲学*终建立的理论基础。 在对中国伊斯兰哲学发展的个案分析与论证上,书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等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几大著名经学家及其主要代表作的思想内涵,比较分析了他们的著述动机和基本思想主张,并根据其理论特征和思想范畴,阐示并指出了他们在中国伊斯兰哲学理论的创建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认为在中国伊斯兰哲学发展史上,王岱舆开启了“以儒诠回”之先河,确立了中国伊斯兰哲学如“真一”、“数一”及“体一”等重要哲学概念。他有意识地将伊斯兰教与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进行教义思想的比较,强调伊斯兰教的特殊性。尽管在运用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用宋明理学的哲学概念来诠释伊斯兰教义理方面显得有些牵强,但他毕竟为中国伊斯兰哲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后代学者仿效和发展的依据。马注力荐皇上接受伊斯兰教,希望“以回补儒”、回儒共明;设问答疑,使得对伊斯兰教义信条的阐发有的放矢,达到“布道解惑”的目的。马注的《归真要道》无论在语言风格和思想特性上都更为直白晓畅。在刘智的哲学思想研究上,笔者认为,刘智由于强烈地感受到“天方之经大同孔孟之旨”,而胸怀“使天下之理共明”之抱负,因此以极其客观的态度,强调伊斯兰哲学内涵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融会贯通的共性。在马德新哲学思想的分析论证方面,书中阐述了其著述的动机,即“以回补儒”。认为伊斯兰教思想中所富有的“后世复生”的思想,是对中国儒学只讲今生未谈死后的补厥,强调“原始返终之要道”思想的重要性。他糅合了中国儒学中的性理学和心学于一处,来阐释人心与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