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美妙音乐

作者孔在齐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0-01

特色:

先拆去古典音乐的框框 许多人听到古典音乐就害怕,因为他们或许和齐宣王一样,“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但正如孟子所说,“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而且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音乐愈多人一同欣赏就愈有乐趣,因此笔者愿意把听音乐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共享。听音乐应从什么乐曲开始?这其实因人而异,不一定“由浅入深”,因为“深”或“浅”实在并无标准。 以笔者来说,由于从小学习钢琴,所以是由钢琴曲听起,渐及钢琴和乐队的协奏曲,钢琴和其他乐器的合奏。但我有一位朋友,以前从未接触过所谓古典音乐,在偶然的机会下**次听到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歌剧“汤豪瑟”(Tannhauser),就被其旋律吸引住了,从此常常买唱片和听音乐会,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和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的交响曲旋律都能琅琅上口,但他照样是流行曲迷,足以证明古典及流行,并非互相排斥的。 音乐迷有好几种。一种是“发烧友”,注重音响“爆棚”;一种是“怀旧派”,几十年前的演奏家一定好过今天的名家,录音不佳,根本不是问题;许多人是“背景音乐派”,但求好听,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或做别的事,但*能获得音乐之乐的是“好学派”,就是不但在听音乐时心无旁骛,并且还阅读一些音乐书籍和乐曲介绍,自学一些音乐常识甚至钻研乐曲结构。他们认为惟有这样,才能进入听音乐的较高境界,令身心沐浴于乐韵之中,真正达到心旷神怡之境。但是各位不必以为要欣赏音乐便非如此不可,虽然许多朋友的经验多是一旦进入了这个境界,确是其乐融融。 但这并不是说,听音乐要像钟子期般,听到俞伯牙弹“高山”和“流水”,就要领会个中意境,因为有许多音乐是没有所谓“节目内容”的,例如巴赫(J.S.Bach,1685—1750)的许多曲子,其特点就是好听,既不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般“和命运搏斗”,也不似德彪西(Claude Debusy,1862—1918)的音乐般予人“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印象。因此如何领会音乐之乐,实在不必定出许多框框,但多一些音乐方面的知识,总是有帮助的。 笔者爱上古典音乐,是因为小时候爱看卡通片。原来卡通片中许多追逐场面,往往用了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和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的歌剧《成廉·退尔》(william Tell)序曲(0verture)中的片段,当朋友介绍这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