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越歌”原本是自古以来一个通用的对百越地区民歌的俗称。岭南本土歌乐,是指岭南土著古代越人及其后裔创造的民族民间歌唱音乐,包括先秦时期榜怈船女抒唱的《越人歌》,这些本土民歌(越歌),是本土文化的载体,也是本土音乐的母体。千年越歌经历的是一条独特的文化历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积累,彰显出自主的文化趋向。对越歌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文化分析,是准确认知其本质特色、艺术规律,正确把握其健康发展趋向、进行有效保护和积极传承的重要环节,当下在落实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球行动中,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尤显重要。
序 引 论 一、“越歌”释 二、《越人歌》考 三、“越裔歌乐”辨 四、《越歌》题解:岭南土著民族歌乐文化研究 **章 百越文化积淀与岭南越歌特色 **节 百越文化圈与岭南文化根 一、从百越文化圈看越歌特色 二、从岭南文化根看原生越歌 第二节 越人好歌与越歌多彩 一、越人好歌与集群歌唱 二、越歌多彩与土风古俗 第三节 文化积累与文化品格 一、岭南越歌的文化积累 二、岭南越歌的文化品格 第二章百越文化中的音乐遗存 **节 百越概念的时限与地域 第二节 百越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第三节 百越乐舞的文物与文献 一、越人先民的“骨哨”之乐 二、鸟类图腾与《玄鸟》乐舞 三、古《击壤歌》与闽浙遗音 四、楚越巫风与“活化石”解 五、“四夷之乐”与越地之“任” 六、“南越乐舞”与外来乐器 七、羊角钮钟与岭南古音 第四节 百越民歌的传世与遗音 一、越歌的源起与创世的越歌 二、图腾乐舞与古风俗歌 三、依歌择配与《串寨调》析 四、族外抢婚与拦路、哭嫁 五、古《越人歌》与水上民歌 六、越汉杂处与《唱英台》变 第五节 百越歌乐的内合与外渐 第三章 越汉杂处历程与岭南越歌分布 **节 越汉杂处中的越楚交融及其音乐现象 一、越楚交融与古三声腔 二、越汉杂处与多色彩区 第二节 岭南壮语构成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一、壮语北部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二、壮语南部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第三节 岭南汉语构成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一、粤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二、闽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三、客家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四、桂柳话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五、平话及其民歌色彩区划 第四章民族文化融合与岭南越歌风貌 **节 瓯骆土著与壮族民歌 一、西瓯人与壮歌北路风格 二、骆越人与壮歌南路风格 第二节 南越民系与汉族民歌 一、南越人与广府民歌风格 二、闽越人与潮汕民歌风格 三、中原人与客家民歌风格 四、桂(圭)人与桂柳民歌风格 五、平话人与平话民歌风格 第五章岭南本土少数民族民歌 **节 侗族民歌 一、南路侗族民歌 二、北路侗族民歌 第二节 瑶族民歌 一、瑶族概况 二、瑶歌题材 三、瑶语分支与瑶歌分布 四、瑶歌体裁与主要歌种 第三节 畲族民歌 一、畲族与畲歌 二、关于畲族民歌的三个文本 三、畲歌的称谓、体裁、基本调和分布情况 四、凤凰山传说与潮州畲歌 第四节 仫佬族民歌 一、仫佬族简况 二、语言文字与文化生活 三、关于“走坡” 四、民歌的种类 五、民歌的曲调 六、民歌的结构 七、民歌的词曲体式 第五节 毛南族民歌 一、毛南族简况 二、毛南族民歌 第六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一)“越徵”调式体系 **节 “越徵”三音歌现象 一、三音歌的原始形态 第七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二)多声音乐现象 第八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三)“双声”腔调体系 第九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四)“腔口”理论解读 第十章 岭南越歌的继承与发展 附录:那坡各族音乐普查报告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