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校订重排本)

作者王力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1-01

特色:

片断:〔1〕《非攻》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選的是上篇。〔2〕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园圃是偏义複词,圃字无义。〔3〕非,非难,责备。〔4〕为政者,执政的人。得,得到,这里指捕获。〔5〕以,因为。〔6〕至,至于。攘,见《孟子·攘雞》注。豚(tun),小猪。〔7〕兹,通“滋”,更。〔8〕厚,这里当“重”讲。〔9〕欄,古时称牛马的圈。廄,马棚。这里欄廄泛指牛马的圈。〔10〕苟,假如。〔11〕辜(ggu),罪。也,语气词,引起下文。〔12〕扡(tuo),同“拖”,这里指拽(zhuai)下来。〔13〕当此,对此。〔14〕为,动词。“攻国”是动宾词组作宾语用。殺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1〕。若以此说往〔2〕殺十人,十重不义〔3〕,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4〕,故书其言以遗后世〔5〕;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説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6〕?〔1〕一,一重(ch6ng)。〔2〕假如按照这种解释类推。若,假如。此説,指“殺一人,必有一死罪”的道理。往这只是习惯説法,没有“去”的意义,而只表示类推。〔3〕十重(chong),即十倍。〔4〕情诚,实在。〔5〕所以把称赞攻国的话记载下来遗留给后世。〔6〕奚説,怎样解释。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日黑,多见黑日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1〕;少嘗苦日苦,多嘗苦日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平?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2〕。〔1〕辩,通“辨”,下同。〔2〕乱,混乱,指混为一谈。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