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一说为乐府曲名;一说为唐教坊曲名。其实本为巴渝(今川东重庆)一带的民间歌谣,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生活气息浓郁。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唐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民歌写了十来首新词,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不过,这首三重奏仅借用古名,写的不是田园风情。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明代才子程明政作《岁寒三友图》,颂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赞其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岁寒三友”最能代表中国文人的理想品格、文化气质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此曲取 “岁寒三友,竹为君子”之喻,写竹的枝干挺拔,象征坚贞不移的高风亮节和竹子有节代表人要有节操之意。此曲的第一乐章用有限移位模式写成;第二乐章用“八音五声音阶”和十二音写成;第三章用“单线条多声写作”的概念写成。乐曲试图探索在同类乐器相对有限的音域内写作重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