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当除夕的夜幕渐渐撤去的时候,枕下放着压岁钱的孩子们的脸上绽出微笑,守岁的人们满脸欢欣;当元日的曙光照临一幅幅新窗花的时候,山乡醒了,市镇醒了,华夏大地醒了,朝气蓬勃地走入了新的一年…… 本书是《中国岁时礼俗》一书的修订本。全书图文并茂地对我国传统节日进行了介绍,让读者对我国民俗有进一步的了解。
3.人日:剪彩戴胜 在任何超越了原始蒙昧状态的国度,神都不过是人的附庸、人的工具;在信仰多神的中国,这种特点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且看:除夕挂起来的门神完成了保护年节的任务后,就被打人另册了:“初六日,克门神眼,恐其作祟。”[山西《石楼县志》,清雍正八年刻本。]而初七,俨然为万物灵长的人的节日——人日。 人日也叫“人七(日)”、“人庆(日)”,唐代的时候还叫“人胜节”。按道家的解释来说,“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以人为尊。人日的主要节俗活动也多体现了重视人的意念,明杨慎《艺苑雌黄》云:“古人七日贴人于帐,重人也。” 人日*主要的节俗是作人胜,或戴在鬓发,或贴在屏风床帐,或用来馈赠。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这种风俗就比较风行了。“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胜本来是妇女的一种首饰,取意“优美”、“优胜”。传说中的西王母曾戴过这种首饰,《山海经·西山经》云:西王母“蓬发戴胜”。 胜有许多种,如人胜、方胜、宝胜、花胜、春胜等,人日主要用人胜和花(华)胜。人胜一般剪刻成人的形象,妇女戴在鬓边或者用来送人。花胜一般以花鸟为题材,形状近似于现代的花结。《后汉书·舆服志》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