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信息技木教育疾病的分类 信息技术教育疾病形态多样,分布广泛,特征各异。对其进行科学归类,有助于探寻病因、剖析病理、找到防治良策,以便“对症下药”,使信息技术教育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参照教育病理学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按信息技术教育疾病的性质、范围、主体、原因和程度等方面的标准,将其分为如下几大类型。 (一)不同性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 每一种疾病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疾病的性质。信息技术教育疾病的性质多样。 从动机性质看,信息技术教育疾病可分为故意的和非故意的两类。故意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是一种人为的对信息技术教学系统的恶意破坏而产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如故意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有意进行黑客攻击等。非故意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是由于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不一致或因无意识行为而造成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如技术更新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校校通”工程所造成的发展过度等。 从破坏力性质看,信息技术教育疾病可分为原则性的和非原则性的两类。原则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是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原则、规律以及政策法规、道德准则的违背而产生的。非原则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往往是非主要方面的、非基础性的、不影响大局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 从传染性质看,信息技术教育疾病可分为传染性的和非传染性的两类。传染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可以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传播途径将致病因子从一个部分传向另一个部分,从一个系统传向另一个系统,从一个时空传向另一个时空,使其相互感染、浸透并出现病症。盲目赶潮流的“从众”、“适从”现象所造成的信息技术教学疾病便是一例。非传染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则不会使致病因子传向另外的部分、系统与时空中。或者即使传播了,也不会在另外的部分、系统与时空中发生感染作用。或者即使感染了致病因子,也会因有较强的免疫抵抗力而不生病。例如,因学校领导班子调整而造成的校园网管理出现的暂时困难。 从内容性质看,信息技术教育疾病可分为认识性的和实践性的两类。认识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是对信息技术教育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与片面认识。例如,信息技术教学直观性原则的提出,忽视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引起学生智力发展的障碍。实践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疾病是对信息技术教育规律的违背性的行动实践。如“校校通:校校网”的实践中所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一般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