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风云突变

作者郭太风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4-01

特色:

陈公博与汪精卫私交极深。汪精卫从广州出走后,陈公博在国民党高层一时无所依傍,在派系之争中只能表现出超然的姿态,与各方保持联系。他在武汉先后访拜了宋子文、孙科、顾孟余等人。得出的结论是:迁都武汉乃人心所向,这一决策与共产党无关,众人对蒋权势膨胀心存顾忌。陈公博赶回南昌,如实禀报,并建议蒋介石收起锋芒,安渡危机,再相机进取。于是蒋介石通电同意迁都武汉,同时网罗右派人士,并加紧展开长江下游地区的军事行动,以谋另创局面。 完成蒋介石交与的使命后,陈公博再赴武汉,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担任大会秘书长。不久,汪精卫回国,成为武汉国民政府首脑。 1927年3月10日至27日,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了二届三中全会,与会代表33人,除3人外,其余代表在当时都被认为是国民党左派或共产党人。三中全会决定,废除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实行常务委员集体领导制,并废除政治委员会主席一职。这一政制改革针对性很强,实际上取消了蒋介石的中常委主席、张静江的中常会代主席以及谭延闿的中政委主席职位。 三中全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常会委员9人:汪精卫名列首位,其余8人依次为谭延闿、蒋介石、孙科、顾孟余、谭平山、陈公博、徐谦、吴玉章。中政会委员15人,上列9人当然人选,另推选的6人为:宋子文、宋庆龄、陈友仁、邓演达、王法勤、林祖涵。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在这两个机构中占取多数:与之相应,右派人士胡汉民、张静江、吴雅晖、伍朝枢、丁惟汾等均被排除在中政会之外。 政府机构的改制注重于防止个人专权.废除了国民政府主席职务,选出国民政府委员28人,汪精卫、谭延闫、孙科、徐谦、宋子文5人为常务委员,实行集体领导制。 蒋介石除了留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位外,其他重要职位皆予免除。而且,各军长及前敌总指挥由军事委员会提请中执会任免,总司令不可独断。总司令如欲下动员令,事先须提请军委会讨论。 对外关系上也有一条制约蒋介石的规定:除负责外交的官员外,不准任何其他官员,特别是军事首脑,发表对外关系言论,特地强调,严禁“同帝国主义进行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违者开除出党”。 三中全会还通过决议:广东、江西省党部及广州市党部的选举无效。这两省一市党部此前是由张静江、陈果夫策划改组的,这一决议打击了蒋系的地方势力。 迁都之争终于得到解决:蒋介石挑起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个人野心昭然若揭,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他毕竟是富有谋略的人物,之所以敢于挑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