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小学社会课的比较研究:一个社会认识教育论的视角

作者郭雯霞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7-01

特色:
日本官与民之间所形成的制衡关系决定了“社会”具有别于“道德”的特性。明确社会课是在为儿童提供面对社会现实,结合对社会知识的理解,体验主体判断、态度形成和参与社实践机会,并启发儿童在一定的社会问题情境中,对人在知识参与下的实践行动的价值进行反省,形成作为民主社会中市民所需要的社会态度。从而,在不否认社会课所具有的伦理性的同时,确保其作为日本民主社会建设的核心课程的学科地位。 我国长期以来所积淀的社会自我意识以及所肩负的品德教育使命,使我们在确立品德与社会课程时,缺乏从“社会”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视角,对品德社会课程进行理论建构。事实上,社会认识是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得以科学化和合理化的重要依据。 社会认识不仅包括社会性知识,更包括为获取社会知识所进行的认识活动。而社会认识的价值性和超前性,决定了认识主体的社会素养要具有判断、抉择、实践和创造能力。故我们要重视人格发展中的社会性发展。而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 社会认识的对象是人、人的活动、人的创造。相应地社会理解的对象就是“人已是什么”——“知识型社会理解”、“人应该是什么”——“价值型社会理解”、“人可能是什么”——“实践规范社会理解”。 社会课教学的知识层次和性持分为:事实叙述知识、事实说明知识、个别评价知识、概念说明知识、一般评价知识和规范知识。由此,构成七种社会课教学类型:事实灌输型、概念注入型、概念探究型、价值注入型、价值理解型、概念价值注入型、概念价值探究型。

将社会课视为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一种重要的传统资源。从社会认识教育论的角度,挖掘“社会”学科自身所蕴涵的价值及丰富的经验资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对中日两国小学社会课作出了历史性、发展性的梳理,就小学社会课的建立与发展、基本原理、课程目标、知识基础、教科书、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比较分析。 指出了社会课及影响社会课本质界定的内在和外在特征与规律,以及社会课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尤其是国家、社会、公民等基本关系范畴在社会课中的逻辑体现,丰富了我国社会课课程研究的理论,填补了比较教育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并对我国新一轮基顾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综合文科课程的建设、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