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作者葛兆光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4-01

特色:
我讲的内容里面,有比较多反潮流的东西,我经常讲一些不太合常情的思路,目的是使将来做研究的人,跳出传统的框框。 从1998年到2001年,这门课我已经讲了三四轮。听的人里面,有学历史的,有学文学的,还有学建筑、物理的;有中国大陆的、台湾的,也有外国的。有的讲题,还在国内外的各种讲座上讲过。在2001年的那个学期,研究生替我录音整理成电子文本,就是现在这份课堂讲录的雏形。两年下来,这份电子文本,屡经删改、增添和修订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原来课堂上记录的,哪些是后来添上去的。 坦率地说,我希望这些想法能够在铁桶一般的哲学史或思想史研究观念中,多少有点儿“吹绉一池春水”,也希望我的学生们原来很清楚的习惯观念,变得多少有一些不那么清楚,这样,一些看上去“离经叛道”的东西才可能有一些存活的空间。 ——葛兆光

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窄其实是视野狭窄的缺陷;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