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管理员工离不开制度,好制度胜过一切说教。 制度在辞海中解释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度办事的规定”。制度可作为一种规范人行为的方法,具有刚性,是一定范围内和特定时间里每个人都要遵守的。它具有强制性、工具性和时效性。不能否认,制度对习惯于“人治”的国人来说,绝对是管好员工常胜不衰的法宝。 从历史上看,中国封建帝王的更迭总会引起剧烈的争斗,甚至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如何管理好皇太子,如何避免皇子之间的你争我夺一直是令封建帝王头痛的问题,这种状态直到清朝的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种好的制度才有所改观。 雍正皇帝以前的清代,没有固定的立储制度,所以皇位继承三代都很乱。清太祖努尔哈赤没有指定继承人,死后皇太极与多尔衮长年争权,给后世留下一个个疑案;清太宗皇太极还未立储就暴亡,皇弟多尔衮、皇长子豪格等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后结果太宗第九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因为他年仅六岁,不能亲政,仍由宗室辅政,以此消弭可能发生内战;顺治帝二十四岁病死,没有来得及建立继承制度,临终在母后的参与下,决定以第三子玄烨为嗣君,理由是他出过天花。不致因为这个令人恐惧的病症而短寿。 太子问题曾使康熙朝政治一度陷入危机。康熙皇帝两次废立太子。储位斗争扰乱了康熙朝政,使清朝陷入政治危机中。这个斗争前后持续四十余年,斗争以结党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使宗室王公、外戚、满汉大臣、一部分中小官僚和士人卷入其中,涉及的社会面相当广泛,一些集团垮台了,一些人遭到清洗,以致丧失生命。储位斗争削弱了清朝的力量,大大影响了皇帝的权威,降低了行政效率,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雍正皇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更加体会到必须对立储制度进行改革。他从祖先的作法中认识到储制不立有问题,照搬嫡长制也不行,于是他提出了秘密立储的制度。雍正元年八月,他在大内乾清宫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把事前书写好的关于储君的谕旨密封好放置在宫内正中顺治皇帝亲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规定等皇帝晏驾,打开谕旨,由被指定的嗣君继位。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它具有立储的作用,而克服公开储君可能出现的弊病。秘密立储,尽管连储君本人及群臣都不知道是谁,但国本已经确定,人心有归系,国家就有新君,不会发生动乱,这同公开立太子的作用没有两样。密立的太子,因为没有举行正式的仪式,也不知道是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