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在我国现阶段,导游学作为旅游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尚处于初创阶段,成型的学科理论比较欠缺。因此,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旅游学研究在这一方面的空白。与以往相关的一些研究相比较,本书在以下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强化了实践指导作用。 导游服务是旅游接待服务中的重要门类,亦被许多旅游学者称为“旅行社的灵魂”、“旅游接待服务的支柱”。有鉴于此,本书在开展合理的基本理论分析的同时,比较注重对于实践操作的指导意义。在本书第三章“管理学原理与导游管理”和第五章“传播学原理与导游语言艺术”中,关于导游服务规程、导游故障及其处理、书面导游语言、导游讲解语言、导游交际语言和导游态势语言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实践的操作基础之上,基本能够被导游工作者直接运用。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兼职导游工作和兼职导游管理工作,并且被湖南省旅游局、长沙市旅游局、各地市旅游局和旅游企业聘为导游培训讲师和导游考评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导游工作有充分的认识,才得以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融入大量实践操作案例分析,更进一步增强了本书的实践性,凸显了导游学的应用性特点。 第二,综合性与边缘性增强。 导游学是旅游学中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对其研究不可避免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以往学者们对导游学的研究往往注重运用旅游学原理对导游学进行分析,而本书突破了这种局限,拓宽了导游学的研究面。除了基本的旅游学原理之外,本书还广泛运用了管理学、传播学、美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来研究导游现象,并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例如,本书第三章“管理学原理与导游管理”中将管理学中的激励原理与导游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提出了“导游员激励机制”和“导游职业计划”的新观点;又如,本书第四章“心理学原理与导游带团技能”中从心理学关于“动机”、“个性”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现象的研究入手,分析了导游服务的心理要求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再如,本书第五章“传播学原理与导游语言艺术”中,根据传播学对于基本传播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传统的导游语言分类方式,提出了根据“信源”、“信道”、“信宿”等基本传播要素来分类的新方法,并且分析了直接传播模式和间接传播模式在导游工作中的运用。以上这些方面,都说明本书在综合性与边缘性方面有了较大增强。 第三,针对教改要求,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 在高校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中,导游方面的教学一直是弱点和难点,但它对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我校旅游学院和省内外有关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从事基层的导游服务工作往往是相当多的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为此,本书将适合于高校旅游专业的导游教学作为写作时的侧重点,开展了一定的旅游学教改的探索。在本书的整个结构体例上,扬弃了纯理论性的学术观点列举内容,而强化了我国导游服务现状的分析内容,可以让读者对导游工作有一个清醒而准确的认识,为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及社会上有志于从事导游工作的人员开展导游就业的准备提供帮助。本书在主体部分的写作中,充分表现出可操作性,有利于高校旅游专业的导游教学由理论教育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转变,也有利于高校旅游专业的导游教师评估学生对导游原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开展导游学课程的“实地教学”、“模拟现场导游”和组织学生导游技能比赛等教学活动时,也可以从本书的相关内容中获取帮助,从而更加适应新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书作为新兴的导游学科的研究之作,从多方面对传统的导游学研究进行了扩展和突破,也对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参考,既适合作为社会读者从事导游工作的入门读物,也适合作为高校旅游专业导游学教改的指导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