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圣经:江湖残局破解

作者洪哲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1-01

特色:
中国文化重“整体”而轻“个体”,重“团体布局”而轻“个人英雄”。这被国学大师钱穆视为“中国人的精神”。 从亚历山大到恺撒,从拿破仑到彼得大帝,西方历史被西方史学家视为一部“个人英雄”史。中国史学家相反,并不表彰“个人英雄”,而是凸显“团队布局”。项羽“个人英雄”有余,“团队布局”不是,故失败;刘邦“个人英雄”不足,“团队布局”有余,故得天下。光武帝刘秀无“个人英雄”可言,唐太宗、宋太祖等等,均是谈不上“个人英雄”,但深谙团队布局,故能夺天下,成就一番伟业…… 象棋正好表现了此种“中国人的精神”:车马炮士相兵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全体动员到达一个*高目标——保护那个“百无一用”的*高统帅…… 明清两朝,象棋进入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主体表现为在实战基础上,相继出现一些象棋理论著作——棋谱。 此类棋谱大致可分为全局棋谱与残局棋谱两类。全局棋谱*著名者,当数明末朱晋桢所编《橘中秘》与清康熙年间王再越所著《梅花谱》。前者被视为“一部继往开来的象棋巨著”、“名副其实的棋经”、后者被视为“象棋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象棋高手的必读书”。 残局棋谱*著名者,当数明隆庆年间徐芝、陈学礼校正之《适情雅趣》,清嘉庆年间张乔栋所撰《竹香斋象棋谱》,清道光年间于国柱所撰《灿柯神机》等,分别被誉为“我国现存局数*多一部古谱”,“清代排局中*负盛名的代表作”,“继《竹谱》之后的创作”……

“象棋”一词见于《楚辞·招魂》,距今已二千余年。 楚汉相争时韩信作象棋以教士兵之说,不可确考,故棋盘上“楚河汉界”之名,可能是后人附加的。 唐之前象棋没有“炮”、“炮”是唐朝牛僧孺加上去的。唐至北宋这一时期,棋子没有统一规格。与现代象棋完全相同的统一规格,大约是形成于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 文献方面,北周武帝曾制《象经》,文学家庾信曾赋《象棋经赋》与《进象棋经赋》。理论著作有北宋司马光《七国象棋图》、晁无咎《广象戏序》以及南宋洪迈《棋经论》等。实战案例则有宋元期间流行之《事林广记》、明徐芝之《适情雅趣》、明朱晋祯之《橘中秘》、清王再越《梅花谱》、清张百栋之《竹香斋象棋谱》等。 “职司主义”或“功能主义”是象棋的核心精神,一盘象棋就是一套“宇宙函数”:象棋中无闲子,每粒棋子或攻或守,均有其明确职责,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没有一个是滥竽充数的。每粒棋子都要顾全大局,胜局既有留在棋盘上之棋子的功劳,也有被杀出棋盘而“英勇牺牲”之棋子功劳……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象棋高手或业余选手,政治家、军事家或艺术家,中国文化之捍卫者或反对者,有闲阶级或“过劳族”,不聪明者或想聪明者……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