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谈及留学国外的心得,白重恩引用了里方鸿渐说过的一句话:留学了就不怕洋鬼子了。他笑着说:“本来也没有十白,只不过你住在那里,生活在那个环境里,就会少一些隔阂。出国前我通过书本对美国有一些了解,刚到美国时我觉得没有任何东西让我感到吃惊,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你生活在那里才能真切地体会。”相较于国内的学术界,白重恩觉得一个很大的差异是国外有一个竞争的市场,他说:“一个学者不一定要在一个地方一直工作下去,如果他在市场上受人欢迎,又觉得另外一个地方对他的发挥更有帮助,他就可以随时换个地方,这对激励有很大的作用。”白老师进一步解释说:“人在一个地方遇到一个好的领导会很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幸运。在国外可能领导不是那么重要,但跟同事的关系很重要,如果你在一个地方跟周围的人相处不来,又不是一个流动的环境,那么你就会很难受,所以‘流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在流动的过程中,就有一个对学者的评价问题。除了大家比较公认的标准,谁是一个好的学者,谁不是一个好的学者,主要是基于同行的评价,而并不是数一数这个人发表了多少文章,被SSCI引用多少。比如说一个人要换工作,他的新雇主就会让他提供推荐信。不同的人写推荐信的风格不一样,有的人总是把别人写得很好,有的人可能就不会写得那么好,而是很客观。可能是因为这个市场运行久了,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大家会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推荐信的内容进行解读,这使得这种评价的传递比较有效。也正是由于国外的学术市场有一个比较有效的评价体制,而这种评价又直接影响一个学者的市场价值,所以很多学者即使拿到了终身教职,他的积极性还是很高。”当我让他谈谈对国内学术环境的看法时,白重恩教授沉默并思考了足足有一分钟的时间,我以为是他有所顾虑,他却说:“这不是顾虑,我要试图说得精确一点。”“国内有很多与国外不同的地方,这可能是市场的需求不一样。美国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学术环境,做经济学的人很多,分工很窄,每个人就会做得很深:而在国内供给方还不够,需求又很强大,所以当需求超过供给时,每个人研究的就都是大问题,而且研究的问题很多,也就不一定有时间做得很细。在国内还会出现圈地现象,在学术界大家都很重视谁**个提出观点,所以大家都想成为**个提观点的人,提观点时就不会那么慎重,有的人甚至提很多很多观点。而市场的需求方判断能力又有限,所以观点就鱼龙混杂,甚至会产生误导。长期来说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状况。”白重恩教授提到的这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工作中有一部分是做媒体关系,我常常困惑于清华的教师不太喜欢向公众发出声音,当社会上就某个热点话题炒得沸沸扬扬时,清华的教师更多时候是悄无声息的,很大程度上可能跟严谨的学术态度有关,但在这样一个动辄一夜成名的时代,有时候真的替他们感到可惜。白重恩老师也与我有同感,他说:“这是清华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但随着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市场的需求方选择性会更强,相应的判断能力也会增强,我相信未来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变。”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