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彭安定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1-10-01 |
特色:
这里收入的都是有关读书方面的文章;多数是短小篇章,发表在报刊上;少数几篇是学术性文章,但都与读书有关。几篇国外游记类的文字,也是具有"文化考察"的性质,而且,按泰特罗在《本文人类学》中所说,"自然行迹"、"自然景观",也是一种"阅读对象",是一种"人文话语",那我对国外风光的见闻记录与感受,就也是一种"阅读"了。文章没有特意分类,但大体上把类同的文字归在一起排列,以便阅读。 《安园读书笔记》*大的价值在于它从一个特殊的层面揭示了中国精神文化史在*近二十余年的变迁,构成了人们回忆中难忘的一幕文化场景。这本书所录的笔记大都写作于我国新时期精神文化*为活跃的时代氛围之中,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迹。无论是作者的鲁迅研究、艺术创作心理研究、接受美学研究,还是他的读书札记、读书日记等都具有这种特色。王富仁在其《鲁迅--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观点,即鲁迅研究从以前的作品研究、思想研究,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便转向了文化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个观点在彭定安这本书中"关于鲁迅"、"关于胡适"章节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关于鲁迅"一节明显摆脱了单一的社会学、政治学的研究视角,把鲁迅放置在二十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大潮中,探讨了鲁迅在艺术上受安特莱夫、波特莱尔、契诃夫、尼采、夏目漱石、拜伦、雪莱等的影响,无疑就大大拓展了鲁迅研究的领域。此外,这一部分还从接受美学、创作心理、诗学特征、叙事结构等多种角度阐释了鲁迅作品的意义,反映了作者在新时期学术思想的嬗变和推进。在"关于胡适"的读书札记中,详细比较了胡适和鲁迅这两位中国现代文化巨人在文化选择、情感模式、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异同。这些"片段"、"碎片"真实记录了作者学术心迹的历程,从中也可见出这一时期我国学术研究更趋个性化、多元化的倾向和自省意识。 全书资料丰富,涉及的著作大多为文学珍品和学术精品,所举书目有关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作者在书中还体现出一个当代学者终极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关于人文精神,这是一个近年来人们谈论很多的一个名词,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无法给它下一个准确、严格的定义,在使用时也有泛化的倾向,但把它理解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陈言:《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则大体上是准确的。在彭定安的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直的学者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文理想、人格操守,以真诚甚至有点焦灼的呐喊,呼唤人文理想的早日实现。如在德国时所记的读书笔记,多次谈到德国重新崛起的原因,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视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