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梦幻:如何读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

作者(俄)基里尔.彼德罗维奇.康德拉申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特色:
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 Piotr Ilyich Chaikovsky (1840-1893) 俄罗斯作曲家。内心对音乐的莫名狂热,使他挣脱了传统家庭的教育束缚,在安东·鲁宾斯坦的引导下,从此步入浪漫激情与孤独忧郁交织的音乐人生。柴科夫斯基一生中颇富传奇色彩,感情与婚姻上的失败使他濒临于精神崩溃,同性恋倾向及其一生中的病态被认为是他个性中*明显的代表,晚年作品《悲怆》,是柴科夫斯基忧伤、痛苦与失望一生的写照。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才华横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作品,极大丰富了世界音乐宝库。代表作品: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第六交响曲《悲怆》等等。  现在提供给读者的这本书,是根据作者关于柴科夫斯基交响曲的讲卒的讲稿而成的。当时举办这一讲座的想法产生于1966年第二次全苏指挥比赛之后。那时发现,有些年轻的指挥,他们对西欧经典作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很了解,而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了解就非常肤浅。因此,如何诠释柴科夫斯基*广为流传的交响贡(第四、第五、第六)对他们来说就是模糊不清的了,他们总是按照以往的“习惯”去理解这些作品。作者在1971年的又一届指挥比赛中更加深了这种忧虑,举办这一讲卒的设想也就更强烈了。于是,1973年5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指挥系的学生和苏联文化部文化干部进修班的学员们举办了一个诠释柴科夫斯基交响曲的系列讲座。

现在提供给读者的这本书,是根据作者关于柴科夫斯基交响曲的讲卒的讲稿而成的。当时举办这一讲座的想法产生于1966年第二次全苏指挥比赛之后。那时发现,有些年轻的指挥,他们对西欧经典作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很了解,而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了解就非常肤浅。因此,如何诠释柴科夫斯基*广为流传的交响贡(第四、第五、第六)对他们来说就是模糊不清的了,他们总是按照以往的“习惯”去理解这些作品。作者在1971年的又一届指挥比赛中更加深了这种忧虑,举办这一讲卒的设想也就更强烈了。于是,1973年5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指挥系的学生和苏联文化部文化干部进修班的学员们举办了一个诠释柴科夫斯基交响曲的系列讲座。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