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英)曼斯菲尔德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6-07-01 |
特色:
英国小说一向以长篇为主。二十世纪初,一位以写短篇小说闻名于世的女作家彗星般出现在英国文坛上。在短短十四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写下了八十八篇短篇小说、大量的文学评论、日记、书信、札记以及别具一格的诗。她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做了大胆的探索,赢得“英语世界的契诃夫”之称,曾经产生过并且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她就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本书为“20世纪外国名家精品”系列中的一本,选取了作家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26篇,包括她的众多优秀作品《园会》、《一杯茶》、《苍蝇》、《男爵》、《女掌柜》等。 她写的小说往往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意境,于平淡中见新奇。 文如其人。英国女作家、短篇小说大师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就像她本人一样轻灵飘逸,美丽动人。曼斯菲尔德在20世纪初彗星般出现在英国文坛上,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写下许多优秀作品,赢得“英国的契诃夫”美誉。本书选取了作家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26篇,它们或写人生命运(如《园会》、《帕克妈妈的一辈子》),或写爱情婚姻(《幸福》、《稚气却很自然》),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艺术才华使这些小说成为真正的世界名篇。
“他是什么人呀?”我说,“为什么总那么孤零零地坐在那儿,还背对着咱们?”“啊!”奥伯雷吉龙施特拉太太低声说,“他是一位男爵哩。”她非常郑重地望着我,可是依稀间脸上带着一种“连这也一眼不能看出”的轻蔑神情。“可是,怪可怜的,男爵又不是他自己要当的,”我说,“尽管这么倒霉,也不该就让他与世隔绝啊。”要不是她手里正好拿着叉子,我相信她会在胸前画个十字的。“你当然不了解。他是头一代男爵之一。”她被我这番话弄得局促不安,就朝着坐在她左首的博士夫人转过身去。“我的煎蛋饼没有馅——没馅儿!”她抗议道,“我已经试了第三个啦!”我望了望那位头一代男爵。他正在吃生菜——用叉子叉起一整片莴苣,像兔子一样慢慢嚼着,看着可引人入胜啦。他身材矮小,黑色须发稀稀疏疏,面色发黄,总是穿着一身黑哔叽衣服,粗亚麻布衬衫,黑便鞋,戴一副我平生所曾见过的*大的黑眼镜。坐在我对面的奥伯雷勒先生温厚地笑了笑。“亲爱的太太,能够坐在这儿仔细地看着,你一定感到很有趣儿吧……当然,这是一家很有身份的公寓。夏天的时候,一位西班牙宫廷里的贵妇人光临过。她害着肝病。我们经常在一道聊天。”我听了很惬意,也感到自己的寒微。“喏,你在英国住的‘公寓’里,找不到像在德国这样的上流人吧。”“那倒是真的,没有,”我回答说,那位活像一条小黄蚕的男爵简直使我着了迷。“男爵年年都来,”奥伯雷勒先生继续说下去,“是来休息脑筋的。他从来也没有跟任何住在这里的客人说过话。”他脸上闪过一丝笑意。我似乎能够看到他的幻想在沉寂中妙不可言地达到高峰——在渺茫的未来日子里,同男爵寒暄上两句;为了跟这位大人物攀谈,而丢下正在看着的报纸;听他说一声“谢谢”,把这份光彩传给后世子孙。这当儿,模样像煞德国军官的邮递员送信来了。他把我的几封信往我那份牛奶布丁里一丢,然后转过身去同女侍交头接耳,说了几句。她匆匆地走掉了。公寓的老板手托一个小托盘进来了,盘子上放的是一张风景明信片。老板毕恭毕敬地弯下身去,把明信片交给了男爵。我很失望,因为竟然没有鸣放二十五声礼炮。饭后喝咖啡。我注意到男爵拿了三块角砂糖,两块放进杯子,并从西服胸兜里抽出手绢,用手绢的一角将第三块裹起来。他总是头一个进餐厅,*后一个离开;他还将一只小黑皮包放在旁边的一把空椅子上。下午,我倚着窗口,瞥见他夹着那个皮包,颤悠悠地沿着街道走去。每逢走过一根街灯杆子,他必然往后退缩一下,好像灯杆会向他打过来似的,不然就是他怕这个鄙俗的玩意儿会玷污了他……我纳闷儿:他究竟到哪儿去,干吗夹着那个皮包。我从没看见他去过赌场或温泉浴场。他两脚趿着便鞋,显得怪凄凉的。我发觉自己在同情着这位男爵。那个傍晚,我们这群人聚在大厅里兴高采烈地讨论着“*新消息”。奥伯雷吉龙施特拉太太坐在我身边,正替她的九个闺女当中*小的…个编织披肩呢。那个老闺女已身怀六甲……“这段姻缘肯定是十分美满的,”她对我说,“我那乖乖嫁了一位银行家——她一辈子盼的就是这个。”聚在那儿的总有十来个人吧。我们这些已婚的就讲起体己话来了:丈夫穿什么样的内衣啦,性格上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啦;而未婚的则在议论着意中人穿什么外衣和具有怎样的特殊魅力。“我都是亲手编织的,”我听见雷勒太太在大声嚷着,“用灰色粗毛线。还打上两条软领子。他一个月穿一件。”“后来,”丽莎悄悄地说,“他对我说:‘你真让我高兴。我也许会给你妈妈写信。”’这是个小小的忠告,也难怪我们会有点兴奋激动了。门蓦地推开了,男爵到来。接着,是一片鸦雀无声。他慢悠悠地走进来,迟疑了一下,然后从钢琴上面的盘子里拈起一根牙签,又踱了出去。门关上之后,我们才发出胜利的欢呼。他这还是头一回走进客厅来呢。将来,谁敢说会发生什么事!P4-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