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望着许江先生《大地上》的作品,你好像一脚踩在了那林中的一根生枝、一根槁木、一根藤条、一片积雪,有一 种生气将你拥抱。那一笔似一笔,一幅似一幅,大地的生气正在那里跳动。这生气从整个画面的中心点,伸展到各个视线的远端,在那由平线、直线、侧线所形成的似圈、似柱、似锥的结构里,似雪似土的迷离与心灵在自由贯通。在这里,我们可以体悟,许江是怎样地把绘画作为他意欲倾诉的思想的痕迹,并导向这种思想的栖身之所的心灵深处。他以持之以恒的态度,精心地耕耘着随着季节和心灵脉跳动着的精神家园。 漫步进入《雪地寒原》系列,那似有似无的阳光正将雪融化,随之燃起淡淡烟气,夹带一股土腥味,冉冉飘起。在这样的绘画语言的气息中,有着北方的苍劲。那刚健的笔法,不断地追踪内心明白透亮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看与画之间自由地切换。那看与画不仅是让物体本身映入眼帘,而且是用心中一直流淌着的那股永不停息的清泉,去浸润这个对象,持续不断地往返于时空结构与心态的开合意识之间,开启着生命之间点点滴滴的源头。这样的心灵的清泉,是接续着造化与心源的甘洌。只有对生命有所感悟者,才可能沁这份清泉。只有在心物相忘之时,这份清泉才会荡漾出创造的涟漪。正如安格尔的《泉》那样,我们从画面上看不到一点泉的源头,也看不到泉的流淌,只有泉的气息隐驻岩上。正如“水心支影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所指向的境界。这“泉”在不间断地奔流着,迎送着世界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不曾因风霜雨雪枯滞,反而因此而丰沛。 《雪地寒原》系列中弥着一种特殊的虚静的气氛。原野似雪似土,寒林似木似风,一切浸润在这种冰洌的萧飒与宁静,包蕴着一种特殊的生机,一种静极欲动、萧极复苏的生意。这是真正的生机和生意,这是中国人讲生活的真义所在。正如欧阳修在一则画论中所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之得,览者未必识也,帮飞走尺度,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如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许江先生在研习“从一到万,万复归一”的成境学说中,深深地体会着这些淋漓意象,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水影》系列中的意象,是那样捉摸不定,却又在飘荡中默默呈形。这些水中之物在细语什么?哪些欢乐的痕迹?哪些忧郁的印痕?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秋天?还是在狂风暴雨过后的夏日?这水上和水下的世界谁更真实?在浸润与沐浴之中何去何从?是流?是留? 当许江通过这浅浅的水汪,开启着自然的门窗,聆听雨声风声之时,恰似“留得水影听雨声”。啊!在水中飘一飘,探一探,那影下清澈却无法明澈的骚动,正留截着即将逝去的世界。许江从自然中,获得并非自然本身的意念,在《水影》系列中所用的绘画语言,让我们面对着一个个想像的镜面,一个个自我开启和开放的起点。汪汪的水影,让我们感受到弥散着的温润气息。那色彩、构图、形态的倒置互换让我们突破日常体验的感情,而获得一片新的自由天地。通过与自然对话,许江将观看与创造在相合相印中融为一体,聚集在一个中心点上,又从这中心点放射向每个角落。这绘画总有着一种深度,带着水汽迷蒙的湿润,飘洒在观者的心间。 我们会问,每当许江充满对精神家园的情思时,进入他的视觉并呈现在脑海里的是怎样的一片水影?在这里,引领着他去捕捉的不再是大自然的表象哲学,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并非总是把真实体现出来,如果真实富于灵气地四处弥漫,并且产生符合一致的效果,如果真实宛若钟声庄严而亲切的播扬在空气之中,这就够了”。正是这种“水影”,在他的心里注满了一汪碧绿的清水,轻盈如云。在忧郁活泼的画面中,那独特的笔意、笔势,那重自然机趣的写意气质,体现了一种“心影”的自觉与成熟。正在这“水影”之中,许江寻找到*适合的绘画抒写的历程,让此时的内心,以绘画形态与笔痕交会,那“心影”与“水影”叠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永无定形、却播扬开去的意象世界。那水气淋漓的绘画,使整个画面出现舒缓的平远,却又与笔感、笔性一起达成可遇不可求的特殊效果。正是在这里,在这样一个扑朔迷离的表现过程中,那痕迹叠痕迹的结构悄然反射出另一种造化,另一种心物合一的迹象,《水影》的世界中,青墨被雨水浸刷,被心的浑然所浸润,从而化出清莹莹的痕迹。在那千姿百态的痕迹下,吸融着这世界的万物性灵,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宁静,一种物我相融并自我充盈的升华。这些溢出内心的绘画语言,已经成了注入了生命感悟后的一种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