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饮食养生秘籍.彩色图文卷

作者姚伟钧,刘朴兵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1-01

特色:
“五味神尽在都门”。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到清代更是登峰造极。百年深宫中的皇帝与后妃们,饮食起居是如何安排的?帝后们偏爱何种食物?他们的养生秘方又是什么?是否真如野史传说中一样神秘?本书由有“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誉的姚伟钧教授执笔,将上述的种种谜团如抽丝剥茧般解开,逐一呈现在您面前!

内务府是掌管清代宫廷事务的机构,综理承办皇室的衣、食、住、行诸务,处理一些与六部有关的事务,如宫中财物收支、各项典礼、修造工程、稽察警卫以及管理太监、宫女等等。内务府下属的“御茶膳房”、“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则是专门管理皇帝与宫廷饮食的机构。另外,内务府广储司的茶库,营造司的炭库、柴库,掌仪司的果房和庆丰司管辖的牲畜群等,也都与宫廷饮食有密切地联系。  御茶膳房是负责宫廷日常膳食,并承担部分筵宴的机构。御茶膳房下设茶房、清茶房和膳房。如膳房的司膳官员有总领3名,另有饭房人35名、承应长2名、承应人15名、庖长3名和厨役20名。以后各朝人数均有增减,并陆续增设章京、笔帖式和主事等官职,均无定额规定。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御茶膳房又增设档案房,设主事1名、委署主事1名,每人各领披甲苏拉5名,管理各项膳食档案事宜,后又增设笔帖式11名,负责记载皇帝、皇后、妃嫔和宫中各项饮食事宜。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在寿康宫内又增设了茶膳房,它是专门为太后、嫔妃承办茶膳的机构。  清代皇宫中还为皇子设有专门的饭房和茶房。另外,在“圆明园”、“颐和园”等御园内,也设有御膳房(称“园庭膳房”);在热河、滦河、张三营等行宫处,亦设有“行在御膳房”,皇帝每次出外巡幸,都要带一个御膳班子,以保证皇帝在外的饮食。  御茶膳房之下还设有买办肉类处、肉房和干肉库等机构,负责各种肉类和海鲜品的采进、保管和供应,由内务府派来的各库库长、库守主掌其事。  御茶膳房每日所需的牛羊均由庆丰司所属的各牛羊群供给,仅张家口外三旗牛群,每年额交膳房乳油即达1400斤、乳饼619斤、乳酒2530斤。至于广储司茶库管理的茶叶,均是各地向皇上及皇宫恭进的上等名茶,仅江南六安州,每年额交的茶叶就有400袋(每袋1斤12两),浙江则每年交上等龙井茶28篓(每篓800包)。  御茶膳房下设几个分处,在景运门外的叫“外御膳房”,在养心殿侧的叫“养心殿御膳房”,在各御园的叫“园庭御膳房”,在各地行宫的还有“行在御膳房”。御茶膳房下面又分五个局:荤局、素局、饭局、点心局、挂炉局(专管烧烤菜点)。每个局下面又分股办事。御茶膳房到底有多少人,从无准确统计,只知道“养心殿御茶膳房”一处就有几百人,可见机构之庞大、人员之众多了。  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其简称为“掌关防处”。钦定《大清会典》对其职掌规定为:“掌供大内之物役,凡宫中之事,率其属而听焉。”掌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