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目录 序 导言 **章 总论 第二章 伊大利之文艺复兴(上) 第三章 伊大利之文艺复兴(下) 第四章 法国之文艺复兴(上) 第五章 法国之文艺复兴(下) 第六章 北欧之文艺复兴 弗兰特 日耳曼 英吉利 第七章 宗教改革(上) 第八章 宗教改革(下)新教之流布及旧教之改良 第九章 结论 文艺复兴之结束 本书之撰,蒋氏本人谓依据法国巴黎大学图书馆主任白黎许(smédée britch)所做临时讲演“参酌群书以补成”,梁启超则谓“不过取材于彼”,“至于论断,则皆百里自摅其心得”…… 本书一九二一年问世,十四个月内连出三版。全书约五万言,梁启超作序,“下笔不能自休”,亦得五万言,与原书字数等。“天下固无此序体,不得已宣告独立,名曰《清学概论》,别索百里为余序”,成就一段空前未有之文坛佳话。 梁启超以“极有价值”评本书:“然则此书者,吾不敢径指为百里所得之曙光,然吾有以窥其求曙光所由之路也。……吾证其为极有价值之作,盖述而有创作之精神者也。” 金宝山以“**”评本书:“蒋百里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是我国人士所撰有关文艺复兴的**本著作。……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时代精神。” 著名文史学家曹聚仁读过本书后,以达·芬奇之“多方面的光芒”评蒋百里:“百里先生也是这样一种人物,一生既为军事学家,又为政论家,也擅长文史研究,诗词都不错,字也写得很好,说话滔滔不绝,风趣横溢。” @#¥%&*%¥#@#¥%……&*&……%¥@#&%¥#% 俄国文学家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不论什么书,序言总是写于*后面而放在*前。”这只是说明序言在文章中的顺序问题。而《辞海》对“序跋”是这样解释的:“文体名。序亦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代多列于书末,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等。后者一般置于书前,而谓列于书后者为‘跋’,亦称‘后序’。两者体例略同,因合称序跋文。”从序言在书籍中顺序的变化可以看出,序的次序并不重要。而有些序跋本身带有书评性质,这正好暗合了:“有些书评,包括序跋一类的文章,在看所评的书以前值得一读,在看原书以后也值得一读,其本身就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独立成篇的好文章。”的确,序跋一类的文体不应只是客套话,而应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好文章。 《清代学术概论》就是具有序体文意义的一部佳作,它的写作也是学术史上饶有兴趣的一段佳话。事情原本是这样的,“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指梁启超)序,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自淬厉也。乃与约,作此文以代序。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天下古今,故无此等序文。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梁启超的五、六万言的《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长篇序言,对于《欧洲文艺复兴史》是一个完美的注脚。但因为《清代学术概论》字数过多,所以梁启超又为《欧洲文艺复兴史》写了一篇四百四十余字的序言。更有趣的是,梁启超请蒋方震为《清代学术概论》作序,而根据朱维铮先生的说法,蒋方震曾向梁启超文学并执弟子礼。老师请学生作序,鲜有所闻。 长达五、六万字的《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竟然只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真是奇迹!虽然梁启超自己说,1902年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是《清代学术概论》的基础和蓝本,但《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涉及清代的。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梁启超先生的天才。当然,从1902年起,梁启超就开始对中国学术思想历史进行重新思考,如1918年他曾为子女讲授“前清一代学术”。可见,在《清代学术概论》完成前,梁启超已经对中国学术思想历史特别是清代学术进行了长时间思考。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在学术界影响深远。胡适曾经说他喜读这篇文章,因为“这是**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次给我们一个‘学术史’的见解。”因此,《清代学术概论》受到读者欢迎也就不足为怪了。朱维铮称《清代学术概论》为“清学史的经典名著”、“非天才的天才论述”,这种评价是相当高的。无论是从读者的赞誉,还是从学术界的争议来看,《清代学术概论》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 既然梁启超和蒋方震相互作序,那么他们自然会也很多共鸣。对梁启超在《欧洲文艺复兴史》序中的“吾试言吾国之文艺复兴而校其所以不如人之故可乎?” ,蒋方震深表同意。因此,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表示:“‘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而欧洲当‘文艺复兴期’经过以后所发生之新影响,则我国今日正见端焉。其盛衰之迹,恰如前结所论之四期。”概言之,作者都是在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社会危机的背景下进行写作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各个阶层登上历史舞台探寻救国之路。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中西文明以及采取何种姿态利用中西文明。**次世纪大战后,如何看待西方的自然科学集中反映了如何对待两种不同文明的态度。梁启超顺应国际政治的变化,提出“科学并非万能”的观点。胡适、李四光、梁漱溟等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看法往往成为两种极端,要么是极端西化,要么是极端传统。在这种情形下,梁启超的“科学并非万能”论很容易将人们引向传统主义。实际上,如何看待中西文明绝不仅仅是理论探讨可以解决的。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人们越来越有了清醒的认识。 《欧洲文艺复兴史》和《清代学术概论》又有很多不同。首先,《清代学术概论》只涉及思想而未涉及文艺方面,而《欧洲文艺复兴史》则对两方面都有论述。蒋方震指出,文艺复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为美术上之文艺复兴;即中古时代之美术,受希腊罗马艺术上之影响,而大放光明之谓。”“广义为思想上及文学界之文艺复兴。”因此,在研究对象上,这两部著作是有差别的。虽然,梁启超在书中讲到清代美术不发达,但绝不至于一无所论吧!其次,两书的写作线索是不同的。《清代学术概论》以“生、住、异、灭”总结思想的变化。“生、住、异、灭”固然可以反映事物的变化,但用来分析具体事件则容易导致绝对化,从而犯相对主义错误。《欧洲文艺复兴史》以文艺复兴的流变突出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再次,《清代学术概论》着眼于学术评论,是一部思想史,作者未将其置于宽广的社会背景中。《欧洲文艺复兴史》则背景宏大,在社会风气中探讨文艺,在文艺中探讨社会以及学术思想。而之一点恰好反映了两书在写作深度上的差别。蒋方震为《清代学术概论》作的序恰好是《欧洲文艺复兴史》的自序。在序言中,蒋方震提出了几点疑问:“顾何以康熙以后,截然中辍,仅余天算,以维残垒?”“顾何以方向转入经典考据者,则大盛,而其余独不发达?”“顾此说独为当时所忽视,不惟天赞成者,且反对之声而不扬?”这些关系到中国的命运和走向,蒋方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也是他写作《欧洲文艺复兴史》主要基点。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增加三节也试图说明这些问题。可惜的是,梁启超并没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这就与《欧洲文艺复兴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蒋方震的序是《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点睛之笔,这也是《清代学术概论》*大的败笔。正因为这样,《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社会意义远非《清代学术概论》所能比拟。梁启超以清代学术和欧洲文艺复兴作比较是很不确切的。文艺复兴艺复兴古希腊、罗马为口号,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政治,因而近代经验论中出现实验科学精神。如果说清代学术也是文艺复兴的话,清代复兴的是隋唐、魏晋还是先秦?梁启超未加说明。并且,复古是为了打破传统,而清代学术和宋明都是传统。所以,毋宁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艺复兴。此外,蒋方震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文明交往及其本土化。从意大利发源的文艺复兴,在不同国家形成不同的特色。如意大利美术重想象,北欧重写实。意大利美术文字复古多,而北欧宗教复古多。从地理环境上讲,意大利更易于接受古希腊、罗马风气,而北欧更重视内在关照。此外,蒋方震还提及语言在文明交往中的作用,战争成为法国接受意大利风尚的一种形式。如此种种,《欧洲文艺复兴史》为我们提供了文明交往的视角和素材。 总之,《清代学术概论》的影响仅仅限于学术界,而《欧洲文艺复兴史》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为世人探寻救国之路指引了方向。但两部著作写作的缘起成为学术史上的佳话,对今天写作书评和序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