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故事天堂工作室 编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6-01-01 |
特色:
司马迁的《史记》为二十五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杰作记述了黄帝的传说、夏商周的更替、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秦的兴亡、汉的崛起等,千百年来广为人们所传诵。 《史记》是用纪传体写的,以人物为中心,往往一个故事出现在几个人物的传记中。为了进一步普及这部经典名著,本书从原著中精选了一些材料,基本上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用浅显、通俗的故事形式编写出来,以满足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需求。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一带,生活着我们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就是神农氏炎帝和轩辕氏黄帝。 炎帝从小就十分聪明伶俐,而且充满爱心,别人遇到困难,他总是全心全意去帮助,部落里面的人都非常喜爱他,就推选他作为首领,历史上都称他为炎帝。 炎帝做了首领之后,特别关注部落成员的生活。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主要是靠采野果、捕获猎物为生,有时遇到灾荒年,植物大多都干枯了,果子几乎都采集不到,猎物也很难捕获。部落成员经常是外出奔波好几天,却找不到任何食物,终致饿死,炎帝心里很难过。他不停地问自己,怎样才能让大家摆脱饥饿的困扰呢? 偶然有一天,炎帝见一群小鸟正在啄食地上的植物种子,他上前去捡起几颗,仔细一看,这些种子细细的,圆鼓鼓的,发出诱人的橙色光芒,将它们放进嘴里品尝,味道甘甜可口。炎帝眼睛一亮,急忙将这些种子收集起来,他想,既然小鸟可以食用它们,人为什么不可以呢? 于是,炎帝把这些收集起来的种子种在地里。春去秋来,种子发芽,抽穗,茎秆被新结出的果实压弯了腰,圆鼓鼓的果实金灿灿的,在微风的轻拂中,欢快地跳起舞来,露出黄澄澄的笑脸,炎帝为它们取名叫做粟,脱壳后叫小米。 小米煮熟食用,香甜可口,还能填饱肚子,于是,炎帝带着收获后的喜悦,满怀信心地让他的部落推广播种这些种子。为了耕种方便,炎帝又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了耒耜等农具。粟米的大面积种植,使人们能够获取较充足的食物,减少饥饿的困扰,这就是农业生产的开始。 为了寻找能够食用的植物,炎帝还亲自尝遍了百草。有很多植物是有毒的,炎帝为了大家不再挨饿,不顾自己生命安全,一一尝试各种植物、果子,好几次误食了有毒的植物,几乎丧命,幸亏他又找到了能解毒的药草,挣脱了死神的魔掌。从此他提醒人们注意,不要重蹈覆辙,而他自己却不顾危险,仍然去尝试各种植物。一次,他吃了一种叫断肠草的植物,由于这种植物有剧毒,他不久中毒死亡。人们都十分伤心,为了纪念他为农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农氏。 炎帝之后,少典部落又产生了一位杰出的领袖,他就是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后来又改姓姬,名叫轩辕。他的出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相传,轩辕的母亲在夜间经过一片原野的时候,突然看见一道美丽的闪光,环绕着北斗的天枢旋传,她受到很强的刺激,回到家后,就怀孕了,怀胎足足二十四个月才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额头中央凸起,形状就像一轮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