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探索:戴复东的建筑创作印迹

作者戴复东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5-01

特色:

片断:——建筑与文学建筑与文学乍看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专业,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地探索一下,就完发现它们之间早已存在了先天的、干丝万缕的联系。建筑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在各个时代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建筑顺和各种工程技术人员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条件、艺术理解和对人类的关怀,为当代的人们创造出美好的生存与行为环境。文学是各个时代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抱着一颗对人类的爱心,运用他(她)们敏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为过去和未来歌颂并启示人们去追求并创造造出美好的生活、值感和氛围。人们的美好生活、情感与氛围*终离不开生存与行为的环境。在这一点上,二者是密切相关,互相支持,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所以建筑与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同一意愿并殊途而同归。具体来说,建筑与文学的结合有着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层次,有直接的、间接的,有表象的、深层的。*为直接的一种方式是利用建筑物的某些界面,以文字的形式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意愿,但这里劫有文野之分,美丑之别。有这样一个笑话:本财主贪而狠,乡人恨绝,以各种谩骂文字与图画涂满院壁。财主以白垩复压洁白如新后,于其上书五个大字:此墙不准画!当日相安无事,次日财主出院,见墙上新添五字:为何你要画?财主怒极,又书五字:我墙我自画!次日财主启门出院又见赫然五个大字:要画大家画!财主厥然!这是一种将建筑界面作为发泄的物具,是一种破坏建筑的现象也是种对人类环境的破坏行为。我国各地建筑与自然物体上被涂刻的“×××到此一游”和歪诗,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男厕所文学,国外尤以美国地下铁道或诚市中部分地区墙面、雕塑上的GRAPHITTE(涂鸦),“文革”中涂在墙上的大字报、批判标语也都属于这种行为,这是我们现存和将来都绝不希望再发生的现象。然而利用建筑物的界面,用一些经过巧妙构思安排的文字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对环境的描述赞颂和希望等,则是一种建筑与文学结合的好现象,这在中国和外国古已有之,特别在我国早已有了高度成就在《缶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一开始就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適守田陵郡越年政通人知,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这就说明了在北宋或以前,文学的内容就已经被深深地铭刻在建筑物的界面之上了。这就从文学结合建筑物的角度为环境丰富了情趣、增强了感受、渲染了氛围,一般说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这种方式应用得*多的是匾额和楹联。一景一厅一堂一室一斋、一门、一户、一亭、一台、一楼、一阁、一榭一桥一洞、一井…往觉、爱好和要求,亲友们的祝愿和希望,取上一个名字,制成匾额罩王其上这样就定了它的属性打上特殊的印记,使观看者可以得到强烈的感受和愿望。例如西湖的《平湖秋月》,《三潭映月》,使人们知道湖与月的天系,同人们点出了空间与环境的特点与优点;苏州拙政园中西部有一扇形小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它隐喻了李白的:“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诗句,给人以一种时空渗透感;西湖三潭印月景区中在长满荷花的水中步廊上有一座三角形平面的亭子取名《亭亭》既赞美了亭廊下荷叶亭亭如盖的丰姿,又讴歌了亭本身犹如凌波仙子亭亭玉立的美态;颐和园的谐趣园中有一座小轩,临水而筑,夏日来时青树碧荷水光十色绿意盎然,取名《绿饮》,使人心旷神怡……。以上均运用了文学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并提高了环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情怀。此外,有一些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经过设计者和使用人的精心布局安排和经营,做到了物与神游,天人合一,将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得其内外空间环境上具有引人入胜的佳意,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感情上一定的共鸣与激动。这种激动可能是从眼前的环境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是属于对于“景”,也即是空间的激动;另一是由眼前的景和环境联系到过去、现在,以至于未来,激发起人们追思、怀念和惮憧憬…,这是属于对于“情”的,也是时间的激动。这些既是建筑的感染力,也是文学的感染力,而文学是通过人们可以直接理解的语言文字来诠释环境与空间的,在这方面楹联往往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例如,当人们站在济南大明湖的湖心亭中,向四周看去,湖光山色尽入眼底,动人异常,这时人们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受到了感染,产生了激动,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说道:“真好呀!真美呀!”可是究竟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却又说不清,说不透,但当人们猛抬头看到亭柱上挂的楹联上写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会使人豁然开朗,将这种激动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杭州西湖孤山西冷印社有一座《四照阁》,在这里可以四面观看美丽的山色湖光,墙上有一副对联:“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将环境的景与观者的情逐层地有机地结合并表达了出来。前面提到过的三潭印月内《亭亭》亭上的一副楹联“两岸凉生菰叶雨,一亭香透藕花风”。好一个雨字风字,把凉和香的温暖和气味环境表达得淋漓尽至。杭州孤山南麓有一副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即很好地描述了环境,又作了很好的文字游戏。在济南大明湖的历下亭中有一副对联:“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立刻可以使人联想到历下其他不及此亭古的亭子,而对此亭另眼看待;此外,从亭子的古又想到济南在历史上和今天的很多风云人物,从而对这一古城肃然起敬,就将时空引入到更大的深度。笔者不才,1993年在杭州吴山书场和茶室的设计中曾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肤浅的尝试。对书场取名《新音阁》,演出厅取名《漱玉厅》,并在台口拟了一副楹联:西子、钱塘,遍历千年苦乐;铜琵、铁板,讴歌万代繁荣。想使听书的人从吴山联系到西湖、钱塘江,又想到苏、辛,从而联系古往今来。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设计受到更改,这些当然不可能实现。70年代末,学校给我分配了新房,大中小三室加厨卫,一条走廊相联,空间很局促,但那究竟是“文革”后属于我自己的窝。为了使自己生活得开心些有趣些,我在走廊中的各扇门上各贴一中黄色纸条横幅,上面取上不同的名称和语言。我和妻子的房间取名《益壮室》,鼓励老当益壮;儿子的房间取名《业勤轩》,意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我们的书房取名《万斛珠斋》,表明我们对书的珍爱;为厨房写了“酸甜苦辣咸香臭,柴米油盐酱醋茶”表示有七味七事;厕所取名为《推陈》……这些虽然水平不高,但我感到在我们的住宅中唯一的这样一条联系各个房间的重要的狭窄单调空间里,这样一来却有了灵气和光彩,能自得其乐。以上这些都是一些直接的方式,既可以是表层的结合,也可以是深层的结合。另一种是间接的结合方式,当然同样也存在着表层的结合和深层的结合。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又写道:“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岳阳楼的选点、布局,使登楼的人可以饱览洞庭景色,这就是岳阳楼的主要景观作用。然后又深深地触景生情,*后谈到那时一个真正有知识有良心的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格言来。这样因名楼而得名文,因名文而得名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此外,在建筑创作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是构思,构思是建筑创作者对于一种尚不存在的,但已在他脑海中逐步酝酿成熟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环境的塑造依据,他必须用除图形或模型来表达外,还需要用文字和语言给予生动、精炼和恰如其分的描述,这就是一项从思想到形式不折不扣的文学活动。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