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七刊史学图书评论联合工作小组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1-01-01 |
特色:
这是一本对史学著作的评述的选本,其中不乏精彩有作,有论述余英时的,有论述刘采和的,这是史家与史家的一次又一次思想于材料的嫡对话,对于书的评价也是相当地中肯,有对晚清的社会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在论述,有对史学遇到的困难的警觉和对史学方法的在探索,这些都是在一篇篇的述评中表达出来的。这写论文大都摘自史学理论的权威杂志,令人信服。
当代史纪实作品中的虚构造假现象指谬 徐焰 近年来随着出版界的繁荣和发行渠道多样化,在历史题材特别是人所注目的现代史题材的创作中,有一大批格调新颖、史实性和文学性俱佳的作品问世,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人中很受欢迎。可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文坛中的某些人受拜金主义的诱惑,在图书市场上也抛出一批自称“史料翔实”、实则虚假充斥的所谓历史“纪实”。这些作者往往打着“披露内幕”、“秘闻”的幌子,在重大历史问题上随意杜撰,使不少读者以假当真,甚至以讹传讹。这类作品的一些作者遇到据实的批评时,还编出纪实创作虚构有理的怪论来强辩。因此,在精神领域产品的生产中也开展“打假”,才能澄清一些思想混乱,真正对广大读者负责,并树立起好的创作风气。纪实文学绝不能是虚构文学 一切历史题材的作品,包括史学著述、带有文学色彩的纪实和历史小说,都有其共同要求,就是要有历史的真实性。当然它们也存在区别,那就是史学著述着重以逻辑思维的方式,把大量丰富的历史现象升华为抽象的概念给人以启示;文学纪实和历史小说则侧重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从历史现象中抽出有代表性的画面展示给读者,使人了解史实的同时也受到真实历史环境的感染。概括地说,二者都要求真实,不过一个是要晓之以理,一个是要动之以情。这些,也是唯物史观对历史题材作品的基本要求。 在记述当代史的各种作品中,对许多事情的细节说法不一,不少历史资料的真伪需要鉴别,因此在创作中无意出现一些错误不足为怪。我们所要谴责的共不是这种主观上想求实而实际上难免出现的误差,而是要抨击那种为谋利而不负社会责任、有意编造假历史的行为。当前社会上的这种造假,又集中表现在一些所谓“纪实”和“名人传记”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