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集群”这一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集群”又称为“产业集群”,另外还有“企业集群”、“区域集群”、“地方生产系统”、“新产业区”等多种称谓,都是从不同角度定义同一经济现象。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所做定义是: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集群的上游包括原料、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专用性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的供应商等,向下游拓展到销售渠道和客户,横向扩展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投入的企业。*终,许多集群还包括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比如大学、标准化机构、智库、职业培训机构及商会等,这些机构提供专门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从波特对集群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申出集群的两项特性:一是产业联系性;二是空间集聚性。产业联系性和空间集聚性的统一,使得集群既不同于企业内部的网络组织——它是一种外部化的网络组织;也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区域(如某个普通的城市)——众多企业和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产业联系。产业集群很早就已经存在,并自产业革命以来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日益增多。然而在资本主义的近代发展历程中,随着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生产的日益大规模化和高度现代化,人们的注意力为不断出现的大公司、巨型公司和跨国公司所吸引,中小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忽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一些区域呈现出经济衰退的景象:大型企业纷纷破产,大量工人失业,人们生活质量相对降低。在此同时,许多中小企业集聚的产业区却表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国外经济学家从19世纪以来开始关注产业集群现象,从马歇尔(Marshall)、克鲁格曼(Krugman)等的外部经济理论,到韦伯(Webb)、胡佛(Hoover)等的集聚经济理论,都强调了地理集中带来的产业联系和专业分工的优势。波特把产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开创了新竞争经济理论,带动产业集群研究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研究的潮流。20世纪末,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共同热点,并引起了决策部门和产业规划部门的极大兴趣。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极力提倡并推广集群战略。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关键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美国,大约有380个产业集群,它们雇用了57%的劳动力并创造了61%的国民产出,其中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集中了上万家高技术企业,销售额占全美的40%;在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其中以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第三意大利”)*为典型,该地的纺织、家居、珠宝、食品、金属纤维等产业集群构成了*重要的国家竞争优势;印度约有350个产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其中班加罗尔一地的IT产业就占了出口的25%。另外,如德国的巴登罗马格纳、法国的欧叶纳克斯、丹麦的竹特兰、瑞典的斯迈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等地的产业集群都有相当杰出的表现。产业集群的巨大力量在中国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凡是经济环境良好的区域,产业集群也往往得到较好的发展,其区域经济也往往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性,集群经济已成为中国*活跃的一种经济力量。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