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日)藤井省三译者:董炳月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2-06-01 |
特色:
我是在1976年4月升入东京大学的中国文学系研究生班。在听恩师丸山开先生、伊藤虎丸先生专题讲座的过程中,我的兴趣渐渐集中到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是怎样被本世纪初叶逃亡或留学到东京的章太炎、鲁迅、苏曼殊等人接受的这一问题。当时我认为,清末中国*大的课题是民族国家的形成,文学则是被作为达成这一目标的原动力创造出来。 两年之后,我提交了题为《个体与民族》的硕士论文,升入博士课程。1979年9月我作为**届日中两国交换留学生的一员去中国,在北京、上海生活了一年。留学期间得以拜访周海婴先生、单演义教授、朱正先生、陈漱渝教授、胡从经博士、王自立教授诸位,得到指教,并得以结识当时还是研究生或助教的钱理群教授、陈福康教授、陈子善教授、陈建华教授诸位。 回国两年之后我到东京大学中文系当助……董炳月君1998年以对周作人和武者小路实私笃做比较研究的论文在京大学文学部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一位敏锐、颇有前途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日语也熟练,他的翻译会非常完美的。 藤井省三 2002年4月5日于东京本乡编辑说明: 一本书据日本创文社1997年11月版《鲁迅(故乡)新书史——近代中国文学空间》译出。从译文读者对象的角度考虑,征得著者的同意,删除了原著书后所附《(故乡)关系年表》和《人名·团体名索引》。 二原著注释为尾注,列于全书正文之后。为便于读者阅读,译本均改为脚注。未注明“译注”者皆为原注。原著翻译、引用了大量中文资料。译本在将其还原为中文时,为照顾引文的完整性恢复了引文中个别太短的省部分。 三原著中个别人名或日期的笔误或误植亦做了订正。这些均征得了著者的同意,未一一注明。 四《史料索引》中有关语文教材出版地、版次、印数的内容大多,译稿做了部分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