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钰雄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暂无 |
特色:
从2002年到2003年,两年之内台湾刑事诉讼法历经实施以来*为迅速且剧烈的蜕变,连续两次修法共变动了百余条的条文,并解构原来本法之架构基础。 为了因应以上的变革,本书第三版大幅改写,除了更正旧版文字误写之处外,亦从头更新内文、案例、统计、文献及裁判。首先,内文部分,上册增修者除法院调查范围(→2.4)及其相关部分外,主要还包括:被告/犯罪嫌疑人(→5)、临检盘查(→10.5)、鉴定留置与身体检查(→10.7)、传闻法则(→11.2.5)、共同被告(→11.3.1)、证据保全(→11.4)及证据禁止(→12.1)等;下册主要的增修范围,包括缓起诉制(→16.3)、交付审判制(→16.7)、起诉审查制(→17.2)、自诉(→18)、审判(→19∶含准备程序、审理顺序及法庭诘问)、简式审判(→20.7)及其他相关部分。但因涉及之问题过于庞杂,本书有意识地删减篇幅,仅略述其梗概而已,细节说明则以文献指引取代。 至于*新实务见解与统计资料,本版亦选择性收录、更新。本书选录至2003年中之“*高法院”*新裁判,标准同前,仍为日期越新的、越有实质内容的裁判优先选录。实务统计资料亦更新至2003年中已公布之数据。总计,本版新增页数控制在百页左右,大大小小的新修正之处,则不下数百余处,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尽管如此,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缺漏部分尚请读者见谅。 这本书的问世及三版的完成,要感谢的人太多。首先,刑事程序法研讨会全体成员持续提供给本书的内涵及视野,笔者铭感肺腑。再者,本版关于传闻法则的见解。悉经斯坦福大学博士吴巡龙的指教,在此一并致谢。其次,关于台湾单一性同一性问题何以如此独树一格,笔者是经王泰升教授指出其法制史的渊源之后,才恍然大悟,除特予致谢外,本版并新增注释(第8章注7)指引相关文献。此外,第10章之【案例10-5】及注54,本来由于搜索扣押修法已经大势底定而预计删除,但为感谢王兆鹏教授的指教,故本版仍暂予保留并新增相关文献及不同见解的指引,详细说明请参阅拙著下次改版的《搜索扣押注释书》。在内文校订及增修意见方面,感谢王士帆、李瑞敏及崔云飞三位研究生的鼎力协助,其中,王士帆还详予校对相关新旧实务见解,为本书读者提供详尽的实务资讯。由于众人之助,本版得以避免许多疏失,笔者感念在心!至于相关出版事宜,要特别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的协助。 *后,虽然本书新版是旧版累积、蜕变而来,但依照出版惯例,仅刊载初版及*新版序言。其他各版序言的增修说明及感谢,仍请读者自行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