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量分析理论研究--基本框架及对几个方面的考察

作者曾刚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12

特色:
2003年7月,我承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货币政策体系;问题及调整路径”。当时,中国经济刚刚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通货紧缩阴影,少数领域已经转而出现物价上升较快的苗头。面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转折,实行了5年之久的以扩张为基调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由酝酿向紧缩的方向转型。伴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淡出”,货币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希望,在应对通货紧缩局面时显得力不从心的货币政策,能够在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上发挥主导性作用,自然地,人们也希望,自1998年以来的一系列操作中显露出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缺陷,包括其目标、手段、工具、传导机制等等,能够得到认真分析,从而能够找到一些有效的改革方略。

本课题就是在上述背景下设立的。按照计划,课题的*终成果是一部集中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传导机制及其政策效果的专著。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仅仅围绕货币政策自身来展开对货币政府的研究,可以并不容易产生有洞察力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实体经济运行的要求和金融结构的特征,有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府目标的选择、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流量分析理论研究》讨论是货币流量和货币存量的关系,以及基于货币流量分析的货币政策操作问题。 这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因为,在货币经济学中,货币存量与流量分析的分野由来已久,并构成货币经济学的一对基本范畴。虽然自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发表以来,货币存量分析方法已然成为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法,但是由于这种主流方法在处理一些货币政策实践问题方面总是暴露出一些致命缺陷,所以对货币流量分析的探讨就始终没有止息过。同时,这个讨论又是极具实践性的货币政策操作问题。这是因为,究竟产关注存量还是关注流量,直接关乎货币政策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自2002年年底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存量)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其少建构,在2004年不得不重新祭起直接调控偏差贷总量(注时)的老手段来,恰正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存量问题而忽视了流量的问题。因此,探讨货币流量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有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