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全三部]

作者万斌生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0-23

特色:

《王安石》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功名》是其**卷。   宋英宗治平年间,皇帝赵曙昏庸多病,官内朝廷纷争不断,大臣勾心斗角,内宫不和,天下豪门兼并,百姓流离失所,边境烽火不断,大宋风雨飘摇,险象环生。   王安石这时正在牛首山墓庐为母亲守孝。苏轼、苏辙奉父亲苏洵灵柩还乡在润州芦荡遇险,被王安石之子王雾救护,到江宁府拜访王安石未遇。宋英宗多次下诏王安石返京,但他坚辞不入朝,为母守孝,设帐授徒,考察民瘼,为匡政救世,变法改革做准备。   英宗赵曙不久病亡。神宗赵项即位。时年19岁,风华正茂,立志改革以富国强兵。面对满朝保守不思进取的大臣,他的目光投向以矫世变俗而名满天下的王安石。多次下诏授王安石以大任并催其进京。   王安石进京途中对民生疾苦做了更深刻具体的了解,并结识暗恋他的女弟子杜珊(妙贞)和东明县青年农民南铁蛋,为他进京变法埋下民间基层支持的伏笔。进京后,王安石为变法大声疾呼,与司马光等重臣发生了“侍讲与坐讲”、“阿云案”、“辞赏与谢赏”等争议。皇帝赵项力排众议,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排除阻力,另起炉灶,设立了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启用吕惠卿、曾布、王韶、沈括等变法新人,拉开了熙宁变法序幕。此时,守制期满的苏轼兄弟回到京城复官,也成了反王安石变法的先锋。   **卷为变法高潮的崛起做了精心布局和铺垫,微波细澜,跌宕有致,读来丝丝入扣。   《苦辛》是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的重头戏,王安石变法伊始,即招致朝廷重臣、贵族、豪门的激烈反对:   言官,御史中丞吕诲率先上疏,弹劾王安石有“十大罪状”,其势汹汹,帽子铺天盖地,被王安石击败,皇帝赵项将其罢官;其后,在变法机构“ 制置三司条例司”任职的苏轼从内发难攻击新法,被调出“条例司”;宰相富弼反对新法,辞相被贬出京判亳州;司马光、苏轼和王安石、吕惠卿等变法官员在朝堂上接二连三发生激烈争辩;东明县令贾蕃为了破坏《青苗法》的执行,故意使坏,给《青苗法》泼污水,王安石派吕惠卿、曾布暗访《青苗法》执行情况,险中贾蕃的圈套诡计;在韩琦等老臣蛊惑下,神宗赵顼一度动摇,欲废《青苗法》,王安石以辞职表示不满,司马光代皇帝起草批答,激怒王安石抗章自辩,赵项醒悟,变法决心更加坚定;司马光心犹未甘,写信劝王安石停止变法,王安石大义凛然回信反驳。司马光与王安石断交,离京外任;王安石等主动出击,调整御史台,打击故意破坏变法的官吏。   变法如火如荼,一系列新法陆续出台,引起了贵族豪门的恐慌,甚至损害到皇族利益。反对派图穷匕首见,策划了宣德门外行刺王安石事件,幸遇杜珊(妙贞)、鲍雨救援,王安石大难不死,杜珊血洒宣德门……   本卷情节曲折,斗争尖锐,高潮迭起,波澜起伏。王安石、赵项、司马光、吕惠卿、苏轼等人物性格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让人不忍释卷。   《乱真》是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的压轴之作。   宣德门事件后,鉴于神宗在处理这一事件中怯怕内宫而不彻查的做法,以及《流民图》诬陷新法,赵顼变法决心松动,变法骨干之间不和,等等,王安石萌生退意,上疏辞相。   继任宰相韩绛和副相吕惠卿继续推行新法。吕惠卿制订颁行《手实法》激起朝野反对和百姓怨恨。与此同时,辽邦虎视中原。内外忧患,神宗赵项召王安石回朝复相。   王安石复相后,夙兴夜寐,宵衣旰食,操劳国事。但神宗赵项不时刚愎自用,不再言听计从,韩绛、吕惠卿也各怀心事,外任变法骨干无法调回,爱子王雾又不幸早逝,王安石自觉独木难支,遂再次辞相归隐江宁。  司马光闲居洛阳,很少过问朝政,先后营建三处庄园,与聚居西京老臣富弼、文彦博、吕诲等人密切交往议论批评新法,《通鉴》书局迁洛阳后,司马光一边著作,一边等候复出时机。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出京,先后在杭、密、徐、湖州任职,纵情诗酒,偎红倚翠,也尽力为民办了一些好事,他执行新法,在执行中也发现了新法的不足,写了大量讥讽新法的诗文,被人告发,酿成“乌台诗案”,险遭处死。王安石知情后上疏为其解脱,在王安石兄弟和多方救援下才被从宽发落黄州,任满路过江宁,登门拜访王安石,坦诚相对,前嫌尽释。此时,司马光历时19年终完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得到神宗赵顼表彰。   神宗赵项,为了收复旧疆国土,两次用兵西夏,不听王安石等人的劝告和上疏,结果丧师辱国。惨败的伤痛,使赵项英年早逝。年幼的赵煦即位,皇太后高氏垂帘,尽招司马光等反对新法旧臣、老臣入朝,司马光为相,不分青红皂白,尽废新法。苏轼对其做法大为不满。王安石忧愤辞世,17年的变法,终归失败。   时过境迁,势态炎凉,变法之争中的君子与小人面目,在本卷得到了客观真实和淋漓尽致的刻画,王安石的人格精神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